浅谈“分组式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们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相比,现在的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和谐氛围的创设;注重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教材与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若要构建高效课堂,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分组式教学”无异是一种强有力而有效的推动方式。
在试行了分组教学后我又延伸到分组管理,觉得效果不错,同时学生们的各方面能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我觉得这种模式是值得去完善、去实施、去发展的。
下面我就谈一谈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实施方法。
一、分组方法。
通过摸底测验、日常观察、谈话交流、课堂学习效果、作业完成等几个方面对班内学生进行了评估,确定每位学生在班内同学中的位置,然后将其分为A、B、C、D四类,六个小组,每小组四到六名同学。
这六个小组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当,每小组选取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两名组长都选组内综合能力最高的,各小组自由命名。
二、操作。
1、负责制。
分组后,小组内一切事务由组长全权负责。
包括纪律管理、活动组织、作业卫生检查等,组长完成不了的或处理不好的交
由班长负责,班长完成不了的再报告给老师。
2、监督制。
六个小组中每两个小组互相监督。
主要负责检查对对应小组的作业、卫生、各项活动的完成情况。
组长、副组长将每日检查情况写成书面形式交由各科负责教师。
小组间进行评比。
实行量化。
比如在一个月内表现优秀的小组可以享受多借阅图书的待遇。
表现落后的小组则要为同学服务一周。
3、帮扶制。
每小组四名成员,组长、副组长除外后剩下的两名同学,相对来说是班内综合能力稍差者。
这样的学生有的可能是成绩差,有的可能是书写潦草,有的可能和是自我约束力差等等。
因此,小组内组长和副组长各帮助一名同学,这便形成了一对一的帮扶,有利于提高后进生的综合水平。
此外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小组整体考评,以确定每个小组在班内的位置,提高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及上进心。
4、调换制。
小组内的四名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可根据学生一个半月或两个月时间内的综合表现情况来对小组成员进行适时
调整,包括小组组长副组长。
这样比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这只是我进行分组式教学后的一点粗浅认识与收获。
相对于其他县市,我们这种教学模式起步晚,发展慢,我个人的水平又有限。
今后,我会多阅读一些教育教学之类的书籍,研读名家名篇,继续探究“分组式教学”进行的有效过程与方法,希望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带给广大师生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