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分组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罗湖区侨香学校艾有新【摘要】:分组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基于小学数学分组教学案例探究谈认识。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教学模式优越性问题实践再认识一、“分组教学”的含义及产生背景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是一个教育学专用术语。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有有识之士意识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能适应个性相异的学生群体,主张分组教学,但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受到尖锐批评与指责,认为这是不尊重儿童人格,表现出教育上的不平等、不民主。

当时,由于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和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不仅要求教育培养大批人才,而且要求教育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于是出现了按能力、按成绩分组的教学形式。

50年代后期,尤其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撼了世界,也给世界教育发出一个信号,国际间科技竞争加剧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分组教学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再度受到重视。

二、分组教学的分类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学科能力分组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分成不同的A、B、C组。

由于同一学生各科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可能被分入不同的水平组。

这种分组一般只在较难学的学科中进行,如数学、外语、科学等,其余仍在原班进行教学。

跨学科能力分组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成绩好、中、差或分成平行ABC若干组,对不同的组授以不同的课业,对A组授以较高深的课业,对B组授以普通课业,对C组授以最基础的课业。

2、内部分组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对学生进行诊断测验,根据结果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丁组。

另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根据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一部分学生借助视听工具进行自学,一部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其中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让优等生辅导差等生;另外再把一些特别差的学生编成一组,由教师专门辅导。

教师还可以对各组布置不同分量的作业,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分组教学的基本方式1、分组原则分组时要特别将学生按照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性别比例、家族和社会背景等情况合理搭配,混编成组,以每个组6至8人为宜,并由各组学生自行选出小组代表。

2、记分方式课堂中由教师创设问题,请不同的组回答,也可以由学习小组问题,并允许指定其它组具体同学回答该问题,但提倡不重复提问。

鼓励合作小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共同答疑解惑,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组教学过程中,以各小组回答问题质量,讨论问题成果,课堂表演精彩程度,课堂精神面貌等指标为衡量标准,划分3分2分1分、不计分和扣1分四个层次,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参加小组表演的无论优劣都能得分,最低得一分;学生互提问题回答错误的记零分;扰乱课堂秩序的将被扣除一分,其它按照回答问题或者表演节目的质量给予不同分数。

课后总结每组分数,并设积分制,长期保留积分,作为一定时期内的评价依据。

3、分组教学占用课堂时间比例分组教学方式应放在课堂回顾和教授新课过程中,而预习和课堂复习不宜采用分组方式。

四、分组教学的优越性1、分组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在分组教学方式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分组记分评价才能顺利实施。

通过精心组织,在班级中形成了五至七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冠名权,“小虎队”、“雄鹰队”等一个个响亮有趣的名字让学生为之沸腾,在没有正式分组教学便让学生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教学中,利用分组教学计分的方式,各组开展各项比赛,让学生通过小组一起学习,一起竞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达到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分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个人、小组、班级3个层次分别达标来完成教学任务。

组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其所能达到不同标准,小组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力争使小伙伴在组内达标,并实现全组达标;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评比奖励,各组相互学习,赶先帮后,力争全班达标。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评价小组学习的情况,能够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

五、分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新课改的理念要求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新的课堂教学必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兵教兵、兵练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以分组教学实施案例进行探究说明:首先组建学习小组:全班按优、中、差成绩搭配,6人为一组,指定小组长,带领其他学生共同学习。

组以作业、课堂展示等方面进行加分评比。

但过不了多久,新的问题出现了,小组内部排挤具有潜在能力的学生(以下简称“潜能生”)现象很严重,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下降,展示的条理性、逻辑性不强,并且预学案(洋思中学称为“导学案”)完成质量不高。

组长情绪也低落下来了。

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于是与班主任商讨,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小组。

我们将原来老师指定的组,变成“一帮一或帮二”,“小老师”带徒弟自愿组合,推荐学习组长。

学习有困难找“小老师”,你心甘我情愿地互帮互学,就不会有排挤了,课堂上如果由潜能生回答问题,加倍加分,实行潜能生展示、中等生补充、优生评价。

于是课堂重新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因此科学理性化的构建学习小组,为新课堂教学改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分组学习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组长负责检查家庭作业、课堂作业、预学案是否按时完成,是否有错,这样能做到及时纠错。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在预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会凑到一块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让他们“兵教兵”“兵练兵”。

他们通过预学策划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组内分工合作,而且还组与组比。

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为了展示更好,他们在积极预学、策划之中,就理所当然地查找资料,认真阅读,寻找规律和方法,甚至还演练展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那些平时不太爱学习的也能主动参与学习了。

课堂展示不是一开始就能如愿的,展示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培训学生,以点带面,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曾尝试好几次,开始的展示无头也无尾,找不着落脚点。

如展示一个简单的算式:7/10-3/5,学生就只会说结果,根本讲不出运用了什么方法,联系到了哪些知识点,数学语言不完整也不精练。

通过不断地摸索,我归纳出了数学课展示的步骤:1)、审题(展示时,必须先说要求,要念题,可自念或带念)2)、说理解(说题的特征及对题目的分析过程)3)、说数学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4)、说感悟(说对数学现象、数学规律的感悟与体验,强调知识要点)。

这样一来展示有了头绪,然后我就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宰课堂。

说他们的探索发现、说数学方法、说数学规律、归纳知识点,找疑释疑,运用等。

要求展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人点评。

整个课堂,教师只是策发者、合作者、聆听者,适时点拨,恰当鼓励。

从而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

2、分组学习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意识。

新理念的教学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的知识更为重要。

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造。

孩子们最具有挑战性。

在挑战中最能体现他们的思维的独特性,在争论中能提高他们的合作与创新意识。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常常担心某些重点学生不能理解,难点不能突破。

通过实验我们错了,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因为,相信学生是老师的一种能力。

我在执教《倒数》一课中:重点、难点是对“倒数”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我预设一组简单的两数之积为1的题,让学生说发现,找规律。

一组在展示发现了倒数的规律后,在说对倒数的理解时,他们判断“3/8 × 8/3=1,3/8是倒数,8/3是倒数”的对错时,应判断为错。

应更正为“3/8 × 8/3=1,3/8是8/3倒数,8/3是3/8倒数”。

紧接着有位学生的点评说:“他们这组用举例的方法说明倒数是相对而言的、是相互依存的,虽然很正确,但我的想法更好。

我觉得应该这样说“3/8 × 8/3=1,那么3/8 和8/3互为倒数”。

多精练的语言,一下就突破了互为倒数的难点。

他又接着说“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倍数与因数一样,不能单个说哪个是倍数,哪个是因数。

因为倍数和因数是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如10是5的倍数,那5是10的因数,所以倒数也可以理解为两数之间的关系”。

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倒数知识进一步升华,也很好的突破理解“两数的关系”这一难点。

这就是学生在合作中的创新。

还有在质疑的环节中,甲生提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吗?”针对他的问题,课堂沉思片刻,乙生很肯定的回答:“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

他反问甲:你能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倒过来说吗?甲生想了想回答:“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乘积是1”。

“对了,两个互为倒数的数乘积是1,那么三个数、四个数的乘积是1则不是倒数,所以,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

课堂上响起了掌声,多么精彩呀!再次突破了教学难点,连老师也没料到。

因此精彩的展示能给课堂带来生命,能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分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还能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改必须摆好教师的位置,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