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与细节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 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 诗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 概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然而,赵师秀这首 小诗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是 写景,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第 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 第四句是意蕴丰富的句子,历来为人所称道。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 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 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 敲击,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 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白描与细节描写
1.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 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 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 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 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 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 简洁,印象深刻。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 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 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 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 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 ‘一’字”。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寻梅 乔 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 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 月昏黄。
[注解] 两履霜:双脚踏冰霜。 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 缟袂绡裳:白绢衣裳,薄绸裙子,都是喻梅花的冰晶玉洁。
白描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 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 (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 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 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 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 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 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 着与艰难的。
(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 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 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 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译文
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 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 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寻梅不遇,沮丧地立于 山头。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 香,蓦然回首,她竟然就在身后,那样淡妆素雅, 俏然而立。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惊讶于她的 清丽脱俗,沉醉于她的风华绝代。然而春寒使我从 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便想到春天会尽, 梅花也会片片凋落,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 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 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似乎不见作者的情 感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 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 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 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 貌。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 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想到白描的 手法。 答案 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耕 耘农民的深刻主题。
答案 (1) 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不断转换,以 及细节描写,写出了寻梅的执著和艰难。诗中 “冬前”“冬后”是时间的间隔,“溪南”“溪 北”“树头”“树底”是空间的变换,“两履霜” 是细节描写。 (2)“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 ( 或拟人 ) 的 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曳的白衣女子, 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酒醒寒 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 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
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 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 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 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 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 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 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 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 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