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500字范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老学者,临终前的14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说到这个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恐惧,我也不例外。
三十好几的女人了,每天依然驻足镜前;每天依然在衣橱里翻找衣服;每天依然羡慕年轻的女孩——原因何在?臭美。
想依然年轻漂亮。
残忍地说:“想永留青春,不想变老。
”这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别是女人。
而莫里对衰老有着乐观的理解,莫里认为,人为什么害怕衰老?“因为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
如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
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我不想回到从前,因为那时我们单纯;我们幼稚;我们不谙世事;我们醒悟不了工作的含义;我们不懂人情的珍贵等等。
而这些改变,这些所得,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就如莫里所说:“如果你一直不愿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们每个人都羡慕年轻人,但关键是我们得接受现状并自得其乐。
因为年轻的好时光我们也经历过。
衰老并不等于衰败。
衰老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我们养育子女;我们工作出色;我们帮助别人;我们奉献自己等等。
这样我们就不再对衰老恐惧,而会慢慢的乐于接受。
就像死亡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从掌控。
人这一辈子,活着不容易,那就少给自己一些过不去,充实而幸福的老去。
读了这本书,自己的思想又充实了许多,而莫里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心中,照亮自己,让自己立志成为像莫里一样的教师——一位终生的教师!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便是《相约星期二》的所有内容概括。
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怎样的兴趣吧?可是,就是因为其精简(注意了,我用的是“精简”,而不是“简单”),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写下对该书的心得体会之前,我不得不先将它目录上的内容引用下来,因为有这样的内容,才会使我在获知要写对某本书的读后感时想到了它。
目录如下: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仅面对这样的目录内容,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假若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那么她将在第一天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在第二天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第三天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
假若给莫里教授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最满意的安排是“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
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他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
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那么,假若给你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呢?我想过,可是,悲哀的是,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的琐碎事之外,我竟不知道我将做什么。
在我们看来,我们每天度过的都是完全健康的一天,于是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知该作何反应了。
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然而,就在我们每天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其实,莫里教授也不例外吧,所以他才会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莫里教授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
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
莫里教授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要学会和生活讲和。
”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他说,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
他在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
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
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
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
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
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在莫里教授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
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
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
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
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莫里教授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
这本书读第一次是因为好奇读第二次则是因为敬佩和感动。
即使在读了二次之后的现在,我知道我仍是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教授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教授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这是一本好书,不管是莫里教授,还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都值得你在生命里慢慢体会。
读着这样的书,你我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也许一个高一学生来讨论生死的问题显得太幼稚了,但我还是想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An old man. An young man.莫里老人在大学里遇到了米奇,从此建立师生关系。
大学毕业后,米奇和以前的人失去了联系,包括莫里,直到夜线节目播出,米奇才想起大学教授莫里。
而后十几个星期里,米奇都抽出一天时间去陪莫里,直到莫里去世。
莫里患的病叫ALS,也叫渐冻症。
这种病会把你的精力,力气慢慢榨干,直到把你肺部的肌肉也榨干时,你就挂掉了,因为你不能再呼吸了。
此为一种极其恶心而变态的疾病,和HIV值得一拼。
当ALS渐渐夺去你的行动能力时,那是一种极大的痛苦,还比不上直接。
你会眼睁睁地看着你自己一点点地,从一个人,变成一摊泥……不能跑步……不能走路……不能吃饭……即使病体日渐衰弱,时日无多,莫里老人也选择了异于常人的态度来面对疾病和死亡。
还是让ALS把你揉成一个纸团然后扔到死神的篮筐里?面对死神,他积极乐观;面对情感,他敢爱敢恨。
即使在其死后,这种态度也在影响着世界。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一直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当失去了自理能力,饮食起居不得不靠人照顾时,他颇感失落。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因身体不适而悲观,而是尝试着享受这种“重回婴儿时代的感觉”。
虽然童年时莫里老人缺乏家人的关爱,但是如今重病在床,却得到亲友们对待婴儿般地照料和呵护。
学会了死,你就学会了活。
当死神挥舞着小扇围着你载歌载舞,你所能做的,就是用仅存的力气和时间去和爱你的人或你爱的人打声招呼,顺便取笑一下死神:你看我还有这么多人可以去珍惜。
珍惜每一片叶子,珍惜每一缕清风。
为不幸的人悲伤,和幸福的人高兴。
人在临死前都会变得比较善良。
只有面对死亡,你才知道最好的生活方法。
有“死而复生”的人描述过死亡后的几分钟内的感觉:感到身体不受了限制,但也不能随便动,你会在前上方看到一个巨大的白光团,神圣而又庄严,你会情不自禁地向那个白光团飘去……生与死,只是身体上的,精神会永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疾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水流。
抬腿跨过去就行了。
活出精彩!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题记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
那档节目的嘉宾竟是十几年前与自己相约再见的教授-莫奇。
当得知莫老患上ALS时间不多时,他去找了教授。
从他们相拥那刻起,时间为十四周的必修课,上课铃声便已敲响。
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
莫里说:“我们都是星期二人”。
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
设计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这堂课亲切、严和、幽默。
莫里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
这比死亡残酷的多。
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
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的不便,但又很快释然了。
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了一种享受。
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
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
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
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
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
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
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
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道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正因你终究会变老的。
”当下,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这一切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而已。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的美好事物。
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你,你都有权享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度过余生。
我们的人生总在不停的奔波当中。
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
但是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
他说:“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
大多数人都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
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的东西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
最快乐的是人而不是神。
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
放松别人,放飞自己。
莫里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呼吸。
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
我坚信他是有意识这么做的。
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安宁的活着。
我仍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而这门课,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