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 共。”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 的感慨。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年轻的通讯员与 一个过门才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 感情交流。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 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 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 意化的人际关系。


(三)《红岩》中的现代革命 1、“革命不回家”:《红岩》时代家庭失去 了它固有的血缘与亲缘的意义,让位于更加现 代的“同志”意识。如成岗和成瑶、华为和成 瑶、江姐和彭松涛、双枪老太婆和华子良的关 系等。它体现出政治生活中爱情的位置,爱情 必须从属于政治,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爱情不但 不具有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指向反动的政 治。 这种对家庭的拒斥并不是十七年文学的独创: 五四时代将“个人”与“家庭”对立——十七 年“大集体”与“小家庭”对立——文革中家


(二)《红岩》的文本结构 讲述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历史黑暗和光明交替 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不畏个人牺牲,领导革 命走向胜利。 小说的主要篇幅放在狱中斗争上,但同时也涉 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运动, 并组织了表现四川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 农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1948年至1949年国 共战争的情势,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政权的瓦 解,在小说中做了充分的描述。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一)
一、概述(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 有很大的份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作为这一段革命的“亲历者”, 极愿意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另一方面, 这一写作过程不仅是作者个体经验的表 达,也是对革命的经典化过程的参与。 这一题材的写作,既有文学史的意义, 也有现实政治的意义。

2、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选择。 小说在否定戴愉、余永泽、白丽萍等的选择的 同时,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 唯一的出路:在无产阶级的引领下,经历艰苦 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 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 争—也即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以工农大众 为主体的革命事业中去,他的生命价值才可能 得到真正实现。
一组对比: 江姐面对丈夫彭松涛的死亡——战友、 同志、丈夫的排序中的意识形态内涵, 江姐的冷静 甫志高的叛变过程:不顾警告回家与被 捕叛变 “家”的变形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国家——阶级”对“个人”的冲击 同志关系的建立及对“自我”的放弃和超越。 同志之爱的神性历史本质必然排斥个人的情感, 包括恐惧、男女之爱甚至家庭亲情。 3、肉身的被排斥 肉身成了肮脏、邪恶的化身,常常成为对精神 的考验 对肉身的排斥也是对凡俗的日常生活的排斥




(二)小说的艺术成就: 1、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 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 情”。 2、有意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写 英雄的平凡的一面。 3、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 神面貌 。 4、女性视角的运用
五、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激情 叙事


1、《青春之歌》:其中的激情是通过对 个人话语和日常生活的抛弃来表达的。 2、《红岩》:象征性叙事及其激情传 达——文革文学的先声。
二、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关于文本本身: 《青春之歌》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 识分子成长的长篇。 带有“自叙传”色彩。有作者30年代个人生活 的痕迹。除个别章节以外,全书以主人公林道 静的经历作为描述的线索: 抗拒养母为她安排的做官太太的道路,逃离家 庭;在北戴河屡遭挫折对前景绝望的时刻,得 到余永泽的救助;当时的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 的感召,卢嘉川、江华等人的阶级启蒙教育 ;


4、刑讯中的心理战:精神与肉身之间的 战争 施虐与受虐中的权力表达与快感产生 渣滓洞的春节与狱中的乐观主义氛围
四、 战争小说与人性美:《百 合花》

(一)文本情况:短篇小说《百合花》写作于 1958年初春 “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许多 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 本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 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中,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 烟之中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 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 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 就


认识到余永泽的平庸、自私,在政治道 路上出现分歧而与之决裂;投身于抗日 救亡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 故事发生的时间,在1931年的“九 · 一 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 · 九”运动 之间。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 构成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文本解读 1、革命历史的经典化:叙述中国共产党 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如何自觉地承担 起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组织 民众,不避个人受难和牺牲进行英勇斗 争。这是胜利者对其历史所作的确认。 这种确认,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对英雄形 象,卢嘉川、江华、林红等的创造来达 到。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品: 长篇:《铜墙铁壁》(柳青1951)、 《风云初记》(孙犁1951-1963)、 《保卫延安》(杜鹏程1954)、《铁道 游击队》(知侠1954)、 《小城春秋》 (高云览1956)、《红日》(吴强, 1957)、《林海雪原》(曲波1957)、

《红旗谱》(梁斌1957)、《青春之歌》 (杨沫1958)、《战斗的青春》(雪克 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 1958)、《烈火金刚》(刘流1958)、 《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苦菜 花》(冯德英1958)、《三家巷》(欧 阳山1959)、《红岩》(罗广斌、杨益 言1961)等。短篇小说方面,孙犁、茹 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等,发表了 不少这一类型的小说。



林道静的成长: 对旧家庭旧道德的背叛; 接受五四启蒙主义,与余永泽同居; 理论马克思主义者卢嘉川的启蒙与革命话语的 入侵; 实践马克思主义者江华的引导与林道静成长的 完成。 五四知识分子话语与革命话语在30年代特殊背 景下的不同处境。




3、《青春之歌》的情爱叙事:关于女性的命 运 女性作为男性的捕获物而存在:“政治”被作 为手段,“性”是最终结果。 政治与性的神奇结合:既不是纯粹的“政治小 说”,也不是纯粹的“言情小说”。 爱情的被改写:女性社会身份的选择所面临的 困境往往通过性对象的选择表现出来。
三、《红岩》:“红色圣经” 中的现代革命


(一)《红岩》的写作方式 1、集体写作的诞生:《红岩》约十年的成书 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 次实践。这种方式在戏剧、电影的制作中是经 常使用的,在文学体裁中并不常见,但在后来 的文革中,则几乎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 式。 2、这种创作的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 权威论著、从更掌握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那 里,获取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 弃个人的不适宜的体验,代之以新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