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1)人物脸谱化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山药蛋派(P85-86)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锻炼锻炼》
这篇小说是全国都大跃进,文坛也要放卫星, 人人是诗人,每县一个郭沫若的形势下对农村 情况的反映。 在举国狂热的年头,虽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 回既倒之狂澜,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 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迫使他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他不愿独善其身,袖手旁观。 但小说发表后,批评却来势汹汹。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
-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1):表现婚姻、家庭、 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记》; (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 (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 山》。 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 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2):当 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 误的。(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 想的不开放。
2.创作背景: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 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 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 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三里湾》就 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 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
3.《三里湾》中的典型人物。 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 表,是一个正在蜕化的共产党员 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典型。 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 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 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集体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赵树理对语言的主要追求就是使它能‚说‛,说起 来要琅琅上口,甚至注意音韵的和谐。例如《登记》开 头第一段就是: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 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 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 周岁十九。
《登记》
是为配合《婚姻法》的颁布 而写的一部作品。可以看作 《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敏感的作家意识到在共产党 的政权中尤其是在具体执行 婚姻法的区村干部中,正在 出现一种新型的官僚。他们 脑筋陈旧,而且主观武断, 甚至以权谋私,简直成了当 年男女幸福道路上的难以逾 越的障碍。倘若不揭露,婚 姻法将变成一纸空文。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小说概述
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 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 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 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 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 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 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 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 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一、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 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在文革中成 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 批斗。1970年9月23日凌晨去世。
43年5月写作《小二黑结婚》10月写《李有才 板话》45年写作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 建国后 长篇小说有:1955年的《三里湾》 1958年的《灵泉洞》
短篇小说有: 1950 年的《登记(建国后第一 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剧《罗汉钱》) 1958年的《锻炼锻炼》 1959年的《老定额》 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 1961年的《实干家潘永福》 1962年的《互相鉴定》 1964年的《卖烟叶》
(二)、赵树理的一些文学思想
(五)、赵树理的创作特色 1.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2. 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明显,从而使作品明了 易懂 3.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4.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是 作品的另一特色
口头性。口头性是劳动人民传统的欣赏 习惯和审美要求之一,也是作家文学语 言与民间文学语言的主要区别之一。好 的谈吐是叫人爱听易懂的艺术。
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1960)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花》、 《红日》、《红岩》、《红旗谱》等。 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在58年 到60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56年到57年开始创作的, 是思想解放的结果。(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 家的思想成熟。
1.关于“文摊文学” 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 下来铺成小摊子。”他还说:“我不想上文坛,不 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 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 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
具有鲜明的自觉民间立场,他希望自己“写 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 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力求写 出“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作品, 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国家意志,同时又通过小 说创作向官方传递民间的声音。
(四)、长篇小说《三里湾》
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 化的长篇小说。1955年1月在 《人民文学》上连载。它以三 户典型的农家为基本核心, (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支书王金生一家,三心二意想 发展资本主义的村长范登高一 家,和一心一意做新富农美梦 的中农马多寿一家),以发展 生产、兴修水利为冲突焦点, 从农民的家庭生活、劳动生活、 经济文化生活和党内生活等相 当广泛的范围内来反映合作化。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 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 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 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 永福》为代表。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因反响巨大,被改 编成各种形式,搬上舞台和银幕。如沪剧《罗汉钱》。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 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 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它又是一部切合时宜的小说,保持了赵树理 作品一贯的风格,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在政 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讲话和《关 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的发表,使小说 价值倍增。一时人们钦佩赵树理敏锐的眼光, 又竞相把它改编为别的艺术样式。 周扬把它推崇为同类题材中的最佳成果,并 把赵树理与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放在一 起,称他们为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刘少 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认为光 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习一些 外国的东西。)
2、 批判农村中落后社员的资本主义思 想与行为,批判农村基层干部的小农思 想与不良作风,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显 著地位。以《锻炼锻炼》为代表。 《锻炼锻炼》主要人物:小腿疼、吃不 饱、杨小四、王聚海
《“锻炼锻炼”》
叙述了农业合作社的副主任杨小四如何整治两个落 后农民:“小腿疼”和“吃不饱” (“中间人物” 的典型 )。赵树理没有粉饰当时的社会现实,写 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农民生活待遇低下,消 极怠工,自私自利。“大跃进”没有提高农民积极 性,干部反而用强制手段对待农民。虽然只能站在 杨小四新生力量一边,作家却努力想站在农民的立 场反映农民真实愿望以及对基层干部官僚作风的批 判、不满。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