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非主流小说”
毛泽东:王蒙我不认识,也不是我的儿女亲家, 但是对他的批评我就不服。比如说北京没有官僚主义。 中央出过王明,说自己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百分 之九十就不行?北京就没有官僚主义?反官僚主义我 就支持。王蒙有文才,有希望。他说:小说有缺点, 正面人物写得不好。对缺点要批评,一保护,二批评, 不是一棍子打死。
李宗秦:在其位不谋其政 刘世吾:革命热情衰退,对错误采取冷漠态度 韩常新:“金玉其外”,善做表面文章,对实 质性错误放纵不管 王清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
2、个人成长主题 A.事业功勋 刘世吾 林震的现实指导者 B.爱情体验 赵慧文 林震精神上的同盟 “感情的轻微的困惑与迅速的自制”
2、他曾经与林震一样富有理想和激情,但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当理想的激情褪去,革命 的热情消减,他被政治权利和政党文化异化又 不得不去异化别人。
“我愿意荣幸地表示,我和你一样地爱读书 :小说、诗歌,包括童话。……当我读一本好小 说的时候,我梦想一种单纯的、美妙的、透明的 生活。我想去作水手,或者穿上白衣服研究红血 球,或者作一个花匠,专门培植十样锦……” 喝了几口酒,刘世吾的脸微微发红,他坐下 ,把肉片夹给林震,然后斜着头说:“那时候 ……我是多么热情,多么年轻啊!我真恨不得 ……” “我们,党工作者,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 果,生活反倒不能激动我们……”
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王蒙的《组织 部新来的青年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然后,文坛上 出现了一批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探索性的作品。主要 有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准《芦花放白的时候》、 《灰色的帆篷》、李易《办公室主任》,秦兆阳《沉 默》,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 《在悬崖上》;诗歌有郭小川《一个和八个》,流沙 河《草木篇》,岳野的话剧《同甘共苦》、海默《洞 箫横吹》。还有杂文和特写等。
刘世吾
他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 1、他有能力、有魄力,且谈吐机智、世事洞 明,但他的聪明才智现在全部变成了巧妙拿捏 领导干部身份、权位、处世方式中的细节、使 自己处于尸位素餐状态下游刃有余的策术。
刘世吾工作极多,常常同一个时间好几个电 话催他去开会,但他还是一会儿就看完了《拖拉 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把书借给了韩常新;而 且,他已经把前一个月公布的拼音文字草案学会 了,开始在开会时用拼音文字作记录了。某些传 阅文件刘世吾拿过来看看题目和结尾就签上名送 走,也有的不到三千字的指示他看上一下午,密 密麻麻地画上各种符号。刘世吾有时一面听韩常 新汇报情况,一面漫不经心地查阅其他的材料, 听着听着却突然指出:“上次你汇报的情况不是 这样!”韩常新不自然地笑着,刘世吾的眼睛捉 摸不定地闪着光;但刘世吾并不深入追究,仍然 查他的材料,于是韩常新恢复了常态,有声有色 地汇报下去。
理论上出现了对现实主义和人性论的探讨,以此 为契机,出现了反对理论批评的教条主义和创作 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开始对文艺特征和规 律进行探讨。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论 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整风运动 开始,反对官僚主义 、宗派主义、主观主 义,提高全党马列主 义思想水平,改进作 风,搞好建设,全国 范围反右扩大化。 文艺界“丁陈反党集 团”。
韩常新
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的组长,负责具体指导 林震的工作。虽然只有27岁,但已养成了一副 装腔作势的官场气派和浅薄庸俗的恶劣作风。 充领导他会拉长了声音训人,写汇报他会强拉 硬扯例子分析问题,凭借几个无所不包的“概 念”成为了“少壮有为”的干部,而且为此自 鸣得意。
四、主题
1、揭露和批判党的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
二、最初的“异端”
1《我们夫妇之间》1950(萧也牧) 2《洼地上的“战役”》1954(路翎)
《洼地上的“战役”》写志愿军侦查员们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 里,朝鲜姑娘金圣姬对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产生了爱慕之情。王 应洪一个心眼儿渴望参加正义战争,他在驻地训练时助民为乐 ,根本没有爱恋异国少女的想法。于是,班长引导王应洪,一 方面要珍惜姑娘的爱情,一方面也要严格准守纪律。王应洪是 个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的青年,他不无痛苦但又是自觉地 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一次,王应洪在金圣姬为自己洗过的军装 衣袋里,发现姑娘赠送的袜套,他毫不犹豫地把事情报告了班 长,并生硬地将袜套还给对方。在执行任务时,他又在衣袋里 发现了那双袜套,还有一条绣花手帕。他第一个念头是想汇报 班长,但又犹豫了一下,想等战斗结束后再说,于是就把手帕 折起来,放入胸前的口袋,这时他想留下那条手帕。在战斗的 间歇中,他把这件事向班长作了汇报;班长出于对他的同情和 理解,让他自己保存。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敌人的巡 逻队,为掩护战友,王应洪牺牲了。王顺将染着烈士鲜血的手 帕和王应洪的一张照片交给了金圣姬。
B.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作品: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 深处》。 主题: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写悲欢离合 ,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歌颂高尚的情操,歌颂 新社会;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容,揭示人物丰富 的情感世界,大胆探索人物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 丑陋的灵魂,批判旧世界,发人深思,对50年代前期 颇为流行的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 击。
“刘世吾有一句口头语:就那么回事。 他看透了一切,以为一切就那么回事。按他自 己的说法,他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还知道‘是’一定战胜‘非’,又知道‘ 是’不是一下子战胜‘非’,他什么都知道, 什么都见过——党的工作给人的经验本来很多 ;于是他不再操心,不再爱也不再恨。”
赵慧文
区委组织部的秘书,年纪比林震略大几岁,美 丽、能干,待人亲切。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 她曾和林震一样,对许多东西看不惯,提了许 多意见,但是,几经碰壁后,她变得懒于过问 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在她内心深处,虽然没有 放弃对于理想化的追求,但已经失去了斗争的 意志。直到林震的到来,才令她重新焕发了青 春活力。
3、表现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 林震从一个小学教师的岗位,满怀着理想和 激情来到组织部这个新的工作环境,结果却发现 这里的情形和自己的想象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些 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革命意志和工作热情 地衰退使他愤怒、疑惑,他为自己无法融入这样 的环境而惶恐、伤感。 ……林震勇敢地提出:“我不知道为什么, 来了区委会以后,发现了许多许多缺点,过去我 想像的党的领导机关不是这样……” 刘世吾把茶杯一放:“当然,想像总是好的 ,实际呢,就那么回事。……”
二、小说主要情节 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 小说主要人物: 林震: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宗秦: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刘世吾 :组织部掌握实权的第一副部长 韩常新 :组织部分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 赵慧文:组织部秘书 王清泉: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
三、人物形象
林震 年轻的中共党员,原在小学当教员,因工作积 极、成绩突出被调到区委组织部。他积极向上 、认真负责,针对一些领导工作中表现出的麻 木、拖延、不负责,他敢于大胆地指出这种官 僚主义是对群众的犯罪。虽然由于不讲究工作 方法和策略,他在斗争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有 时也感到迷茫,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
背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大跃进失败后 ,文艺政策有所松动,放宽了创作条件,鼓励创 作热情。 周扬等提出,现实问题难以把握可以放一放,可 以写一些历史题材作品。
“百花时代”的小说
1956年《人民文学》第4期刊出刘宾雁的特写 《在桥梁工地上》,后来《人民文学》又发表 了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及其续篇,产生 了非常大的反响。 《在桥梁工地上》1956年发表。围绕桥梁工程 队三分队队长兼主管工程师曾刚与工程队队长 罗立正尖锐的矛盾冲突,鞭挞了官僚主义、保 守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刻画了真实可信的官 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揭示了干部制度与 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深刻矛盾。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文艺 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家敢于正 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材领域也有所 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 品,主要是短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 响。
A.干预现实的作品 B.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A.干预现实的作品
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 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白危《被围困的 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主题: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 、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和讽 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王蒙:“现在一切明白了,如果我与她(崔瑞芳) 一样,如果我没有那么多离奇的文学式的忏悔,如果 我没有一套实为极左的观念、习惯与思维定势,如果 不是我自己见竿就爬,疯狂检讨,东拉西扯,啥都认 下来,根本绝对不可能把我打成右派。说王蒙自己把 自己打成右派,毫不过分。”
王蒙戴上右派的帽子以后,被下放到北京郊区劳动 改造,共5年。1962年摘帽,摘帽后,调到北京师范学 院中文系教现代文学。1963年王蒙主动要求去边疆劳 动锻炼,于是去新疆,共15年,其中8年在伊犁。1979 年平反,全家迁往北京。他86至89年担任文化部长, 还一直是中央委员。
三、 百花文学
“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具体内容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主要矛盾已经 转移。由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 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研工作中有独立思考 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 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 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
在编者按中,《人民文学》副主编,著 名评论家秦兆阳对这个作品给予高度评 价;说:“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 ,批评性和讽刺性的”,“像侦察兵一 样、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 的作品,已经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