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是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供应链末端的基础性服务产品

是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供应链末端的基础性服务产品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分支,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用“飞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2007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人力资源外包已经占全球外包市场总量的30%;而中国人力资源外包的总收入也达到600亿至800亿元,其中北京120亿元、上海超过220 亿元、广州50亿元、深圳40亿元。

尽管国内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均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作为全球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市场——中国,其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从基础服务到专业服务的距离有几多?未来的发展又路向何方呢?追根溯源看概念与其说今天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不如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仅局限在人力资源基础图/C F P务,是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供应链末端的基础性服务产品。

人力资源基础服务是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事管理部门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低端工作内容,通过“产品交易”,策略地利用外部资源,将相关工作与责任部分或全部转由专业服务机构承担。

它包括:代办员工的录用、调档、退工手续,代办企业的社保开户、变更、年检手续,代办外来人员的综合保险;代办用人单位所用外地人才的引进、居住证、就业证等手续;代理户口挂靠及档案委托管理相关人事手续;提供各类商业保险和福利方案;调解劳动争议等方面。

人力资源基础服务的起因与价值在中国,人力资源基础服务几近垄断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特点并非“中国产物”,它符合中国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历程。

首先,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性管理中解放出来的现实需求,成为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热的主要动力。

因此,一项由200家知名企业的高级经理参加的,对人力资源外包行为评价的调查显示,改进成本效益、降低企业日常管理费用成为82%的调查对象决定将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的决定因素。

其次,人力资源基础服务外包有利于促进企业人事管理事务的社会化。

例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各方面体制改革的推进,档案管理、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离退休管理等人事管理事务必须社会化,通过规模效应减少企业的负担。

可见,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必然无法跳出基础性服务的范畴。

另外,基础性人力资源服务不仅有助于企业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有利于促进人事管理事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有利于促使企业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盘点回顾找问题回顾历史,喜忧参半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源基础服务源于人事代理业务。

从本质上看,人事代理服务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转轨性社会政策;是就业于非国有经济范畴内劳动者的职业档案和各项社会保险劳动事务代理与管理活动的延续。

之所以“喜”,是因为中国人力资源基础服务是对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方式的一种市场化创新和社会化延续,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成熟化的标志,是推动中国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变革。

服务领域。

当我们聚焦、回顾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时,还需从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产业入手,揭开整个行业的“面纱”。

何为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是指生产和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众多经济单位的集合。

当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日益细化、技能更加专业、职能越发复杂、成本不断攀升时,对很多企业来说,往往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的。

在保持低成本的前提下,选择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判断、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外部专业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已经成为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势所趋。

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作为人力资源服务的基础平台和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力资源市场所提供的中介性服务。

它有别于围绕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提供的咨询类服长期以来,由劳动人事部门附属的事业型人才交流机构和国有的外事服务单位垄断了中国的人力资源基础服务行业。

但随着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人事代理服务需求的增长,更多民营、外资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涌入这个行业。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诸如华信惠悦、翰威特等国外一些著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也纷纷进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但由于受到国内政策限制,到21世纪初,外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仍然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中低端领域。

随着2001年10月《人才市场管理规定》的出台,国外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正式入驻中国市场, 此时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已早于金融、电信等服务行业,较早地受到国外资本的冲击,中国本土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洗牌格局。

对于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说面临的是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当然这也是一个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升级自身服务产品的良机。

两大需求下的三类服务简单来说,中国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主要需满足两种需求:一是“策略性”服务需求,即企业有选择地、部分或全部购买人力资源基础性的管理服务,这包括各类人才“用”、“留”手续和服务等。

二是“项目性”服务需求,即有针对性地向专业服务机构购买项目或服务,它更多地涉及体系化、流程化的人事基础服务,如以雇员为基础,追溯其从应聘、体检、入职、管理、离职到档案、户口、社保、福利和企业活动的管理。

基于以上两种企业需求,中国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主要涉及三类服务:一是人力资源事务性服务,这是最主要的HR 基础服务。

即购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服务来满足企业自身对人尽管人力资源基础服务行业已成为最有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但我们却不能不深思:在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产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今天的“朝阳”如何才能成为明天的“辉煌”?文 / 邓婷从基础到专业,我们还要走多远—— 中国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产业回顾与展望中国人力资源基础服务是对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方式的一种市场化创新和社会化延续,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成熟化的标志,是推动中国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变革。

例如,政府所属的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人才交流机构,其盈利的业务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档案管理、社保代办等行政性的人事代理服务方面。

2. 服务机构规模小、资源分散、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从经营模式看,大多数提供基础性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要么通过为人力资源的供求双方搭建供求信息交换平台或机会以获取盈利;要么通过提供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单项服务产品,如网络招聘服务、人事代理服务等迅速占据市场。

与国际上一些专门从事培训开发、管理咨询、商务软件开发的公司相比缺乏自身优势,只能攻占人力资源基础服务的阵地,加之人事代理等服务产品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因此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易被竞争对手抢夺客户。

从机构数量看,到2004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才服务机构5449家,其中政府人才服务机构3840家,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1572家,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36家。

可以说,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构成了中国人力资源基础服务行业的主体。

3. 服务手段落后、效率较低、缺乏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产品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是个新兴市场, 是个尚未成型的发展中的市场,虽然这几年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但产品雷同、服务范围狭窄等问题突出。

不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所能提供的基础性服务产品无法做到个性化,而且企业也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定制服务,可以说单一的产品使行业内部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竞争和单项服务产品的竞争, 还没有升级到全国范围的市场争夺战和综合业务竞争。

4.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流程不规范由于基础服务行业准入门槛低,因此瞬间涌入的从业人员多数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对于政府相关的服务机构的从业者来说,长期简单的、事务性的人事服务、后勤管理,使之缺乏系统、独立、专业处理人力资源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近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从业人员,常常是“三五个人、七八条枪”,拉起一面“旗帜”就开始干,从业者往往缺乏正规的培训和必要的知识及经验储备,鱼龙混力资源事务型业务管理的需求。

二是完全型人力资源服务,这也是最常见的HR 基础服务。

即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业务全部外包,由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事务,例如人才派遣和租赁就属于此种服务。

三是战略相关性服务,这是一种新兴的HR 基础服务形式。

即通过引入外部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协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

正如2004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外包现状调查显示,有45.9%的HR 认为HR 外包是人事社保,其次有26.7%的HR 认为是员工档案关系,只有6.3%的HR 认为是工资发放,另有21.1%的人认为是其他。

因此,目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主要集中于职业介绍所、人才服务中介、人事外包企业范畴内,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企业则更多地扮演人力资源管理的辅助性角色。

正视六大现实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伊始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得到了全球企业的广泛关注,人力资本咨询机构Aon Consulting (怡安咨询)的一项调查显示,1997年50%的被访企业较前三年实施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外包项目,7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年实施更多的人力资源外包;到2003年,Accenture (埃森哲)的调查发现,85%的财富1000强企业外包一项或者更多的人力资源职能,并且外包使他们的收入提升了18%。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国外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一大批能够为企业提供高、中、低端服务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企业的发展减轻负担的同时,提供了更加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得到了较快普及,但中国人力资源基础服务行业还缺乏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相关机构的服务质量与水平良莠不齐,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 行政色彩浓郁,缺乏专业基础支撑中国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产业的发展史已清晰地告诉我们,该产业的主流业务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真正技术型、服务化的业务还未得到普及,产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杂、服务流程不规范。

5. 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收费标准一方面,以基础性业务为主的HR 服务,对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一些机构的违规经营, 使服务商的诚信度和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操守性大打折扣,回扣、暗箱操作屡见不鲜、收费也是千差万别。

另一方面,由于从事人力资源基础服务的企业多数被国家垄断,或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管理理念、服务项目到收费标准、验收标准等各个层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6. 基础服务产业整体缺乏拓展空间、创新不足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高层次的服务产品,因此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倾向于人力资源外包的公司中,希望工资管理外包的占20.3%,培训与发展外包占18.9%,福利管理外包占15.6%,医疗理赔程序外包占10.8%,招聘外包占10.1%。

因此,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若无法将服务和产品拓展到人力资源服务的中、高层领域,整个产业必将面临拓展的天花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