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有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部矛盾。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主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是指事物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9、什么是矛盾?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就是事物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畴。
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二者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的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永恒发展的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在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容及其意义。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在根据和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应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对立。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
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