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是广东省北部重镇,北接湖南、江西,南连珠三角,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金融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发展区。
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和南雄市,共11个街道办事处、93个镇、1个民族乡。
全市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2008年末户籍人口323.0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24.8万人。
少数民族44个,以瑶族、畲族为主。
韶关市区面积34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5万人,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韶关都市区的核心城市。
韶关有着古老的文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
公元前111年设曲江县,至今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
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设始兴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设韶州府,因州北名胜韶石山得名,以后历朝沿袭。
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
1949年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辖韶关市、曲江县等17县市。
1950年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后改设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
1975年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曲江县。
1983年撤销韶关地区,所属县并入韶关市。
1984年起辖3区9县3自治县。
1988年起辖3区8县。
2004年5月起辖3区7县(市)。
韶关大地孕育了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唐宋诗人韩愈、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曾留下歌颂韶关山水的名诗佳作。
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在韶关誓师北伐。
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革命家都在韶关战斗过。
韶关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南方百越文化交汇之地,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保存有客家围楼300多座。
韶关以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为主,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内部交流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
韶关山川秀丽,名胜遍布,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省级及省级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已开发的有20多处,形成“名山、温泉、风情、佛韵”的旅游特色。
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位于仁化县境内,面积290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之一。
“禅宗祖庭”南华禅寺有1500多年的历史,六祖慧能曾在此弘扬禅宗佛法长达37年。
寺内供奉着六祖慧能的真身,保存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和众多文物,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佛教界都有重要地位。
南雄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和千百万海外同胞的祖居地。
乳源必背瑶寨是海外瑶胞的发祥地。
始兴满堂客家大围是广东规模最大的砖瓦结构围楼,被誉为“岭南第一大围”。
境内温泉众多,水质好,流量大,是中国地热水资源最丰富地带之一。
省政协委员梁积福提出了一个釜底抽薪之计。
他说,2005年发生韶关冶炼厂镉污染事件之后,2010年底又发生了铊污染,从连续发生的水污染事件中,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加强北江水质监测监督,治本之策就是关闭或者整体搬迁韶关冶炼厂。
在新中国成立前,韶关市区就流传“有街有庙,无处无寺”的传说,寺庙星罗棋布,寺庙甚至比街道还多。
2010年8月2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韶关方言以韶州土话和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
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
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
马坝油粘米是曲江县传统的优质水稻品种。
以其米粒细小、质地硬韧、晶莹透明、油脂量高而著称,一直是中国出口大米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马坝油粘米是曲江县的名优特产,在封建社会曾作为“贡米”,它米粒细长,晶莹洁白,香滑软熟,饭后齿颊留香。
韶关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韶关是广东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马坝人的故乡”。
她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源远流长,早在10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于城北的石峰郡中,该处的36石后来称为韶石山,现在韶关市境内地区,战国时为楚国南疆,秦时为南海郡地,后来在此地设曲江县、始兴郡,曾改为广兴郡,南朝梁、陈、两代在此设衡州和东衡州,取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改东衡州为韶州,明清为韶州府,曾在曲江城北开设税关,将原来设在南雄的太平关移至曲江县,以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增设旱关,因为来来往往的商贾必须经过韶州,人们称之为“过关”,“韶关”的名字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1949年10月25日成立韶关市,1975年11月韶关市升为地级市,辖曲江县,1983年地市合并称韶关市。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广东省北部“接五岭之口,当百越之冲”,战略地位历来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
韶关市北界湖南,东北与江西接壤,东邻河源,西傍清远,南连广州和惠州,韶关境内山峦起伏,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势为全省最高,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侯区,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雨量充沛,四季宜人。
韶关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5万人,市区面积2856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人。
韶关现辖三区(浈江区、曲江区、武江区),两个县级市(乐昌市、南雄市),五县(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其中,广东第一高峰就在乳源石坑崆,海拔1902米,韶关市是客家地区,客家人是中华文化,岭南文化,中国历史的缔造者,韶关各地习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少数民族以瑶族,畲族为主,还有满、回、京、苗、黎、白、侗、土家族等共31个民族,瑶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仁化县、始兴县、畲族主要分布在南雄市和始兴县,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风情特色,两族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都有独特色彩。
韶关语言主要有两种,即粤语方言和客家方言,少数民族内部交流都保留本民族语言。
韶关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自北向南贯穿本市,大小支流密布,北江上游为浈江,浈江的主要一级支流有墨江、锦江、北江,主要一级支流有武江、南水、翁江、浈江、武江在市区汇合成北江,座落在三江河谷的韶关市区,四周青山环抱,三江六岸风景如画,工贸旅三业发达,经济繁荣,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韶关交通区位优越,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南北向,323国道东西向经过市区贯穿全境,107国道、105国道分别经过本市北部和东南部,因而韶关成为中国内陆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地区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之地。
韶关被誉为全国“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丰富,是广东工业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铁、煤、锰、铝、锌、钨等有色金属70多种,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位于仁化县境内的凡口铅锌矿是东南亚最大的铅锌矿基地,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韶关是一座生物基因库,有“绿色宝库”之称。
韶关有“三风”和“三关”,即风烈路风烈楼、风度路风度楼、风采路风采楼。
风烈楼,因为筑马路时楼底太窄,交通不便,将之拆去,风度楼为纪念张九龄而建造起来,楼址在风度路与风采路交汇的十字路面上,抗日战争前重修,抗战中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成残柱断壁,后来因扩建马路而拆毁,现只存“风度”地名,有张九龄墓在曲江马坝,并有张九龄纪念馆;风采楼为纪念余靖而建,风采楼深受韶关人民喜爱,是韶关市标志性建筑,是韶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韶关在2002年1月28日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资源有明显的优势,韶关旅游资源展现的是绿色生态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乾坤大器,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万千气象,目前韶关已成为广东的四大旅游热线之一。
韶关主要旅游的景点有:市区的佛教禅宗祖庭“南华寺”,可上溯到13万年前的马坝人遗址“狮子岩”,仁化县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乳源县的“云门寺”,华南地区雄浑的“峡谷瀑布大峡谷”、“必背瑶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水湖”,始兴县的“满堂围”,“车八岭梓栋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乐昌市的“金鸡岭”、“古佛岩”,南雄市的五大赏梅胜地之一的“梅关古道”,三千万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珠玑古巷”,翁源县的“铁龙洞”,新丰县的“云髻山自然保护区”。
(市花:杜鹃花)欧洲语言学家Max Weinreick(?年),他给语言下了个最佳的定义,"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a navy." 我们现在似乎可以说,语言是一个由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体所支持的方言。
简称:0751省会:512000位置:韶关市位于中国粤北山区,是粤湘赣三省的交界地带,北接湖南,东邻江西,西靠清远,南临广州。
面积:18594平方公里。
人口:289万行政区划:现辖曲江、始兴、南雄、仁化、翁源、新丰、乳源、乐昌八市概貌:韶关境内山峦起伏,以山地丘陵为主,三列弧形山系及其间两列河谷盆地明显,岩溶地形广布,红岩地貌典型。
仁化丹霞山,坪石金鸡岭红岩峰林,是著名的“丹霞地貌”。
境内河流绝大部分属珠江水系的北江流域,北江自北向南贯穿韶关。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距广州198千米,辖3区6县2市,人口310多万。
在1.8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水力、矿产、生物、气候、旅游等资源。
韶关山川秀美,生态无限。
现已建立车八岭、南岭、丹霞山等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髻山、罗坑、大峡谷等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71.2%,鳄蜥、华南虎、海南虎斑和桫锣、观光木、广东松等珍稀动植物广布其中,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和物种基因库,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最绿的区域之一。
韶关人文鼎盛。
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红层古生物圈恐龙的故乡,是12.9万年前生长于其间的“马坝猿人”的故乡,是海外瑶族的发祥地。
这里是中国佛教著名经典《六祖坛经》的诞生地,已有1500年历史的南华禅寺、因为供奉着六祖慧能的真身而成为广东乃至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全国重点寺庙。
这里是广东现存古塔最多(其中唐、宋塔11座)和客家围楼规模最大的所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仁化云龙寺塔、南雄三影塔、始兴满堂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韶关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以丹霞山为龙头的韶关旅游业蓬勃发展,现已开发丹霞山、南华寺、金鸡岭、九泷十八滩、南岭、大峡谷、珠玑巷、梅关等众多著名景区(点)。
韶关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国道105、106、107、323线横贯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