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特点和作用1,从文学样式和文章体裁上看,高中语文必修的五本教科书中,新课程仅安排了两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一是必修一的第三单元的写人记事散文,一是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的写景状物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所接触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2,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角度,五本必修教材中,民国时期进步人士特别是左联成员的作品入选较多,除了鲁迅自己的另外两篇《祝福》和《拿来主义》,还有必修一中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夏衍的《包身工》,必修二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必修四中的曹禺《雷雨》。

这些名家都心怀国家和民族,这些经典创作都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也有着相似的时代语言。

3,本篇课文的教学是高中现当代散文的起始课,为以后的散文教学和鉴赏散文具有领路作用。

同时又能为学生在后面的语文学习的许多地方做好情感和时代背景知识方面的铺垫,作用巨大。

4,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个人人格以及堪称经典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本身对现在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大的。

这篇课文反映出鲁迅爱憎分明、拷问国人的特点。

学情分析1,高中生学习这篇课文是有较大难度的。

其一,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苦难,更没有在混乱充满斗争流血的社会里生活过;也还没有过真正对人生与社会,人生与国家关系的思考。

其二,特殊背景下的纪念文章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像这篇既有沉痛悼念,又有悲愤揭露和驳斥,还有对意义的深刻思考的纪念文章,在以前的课本中还没有过。

2,高中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鲁迅并不陌生,曾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风筝》《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多篇文章,对鲁迅其人内心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成熟高超的写作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感知。

因此,高中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学情,根据高中语文必修课标阅读与鉴赏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散文---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学生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本七个部分的内容,感知七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进一步理清思路,学生能用二到三个词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情感,进而能找到文章的一以贯之的线索。

3,学习本文中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和技巧。

4,局部探讨,解读重要语句的深刻涵义。

5,引导学生探讨思考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思考“生存选择”问题、勇敢斗争与斗争策略问题,激发学生辩证思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及确定依据由于高一新生人生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依据课标,我把教学难点重点确定为:1,体会作者内心多层次的强烈的爱、痛、悲、愤、忧等情感及其发展脉络。

2,鉴赏在这种情感下浑然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涵义。

说教法及确定依据一、展示法、描述法。

用典型图片展示中国近现代社会落后混乱屈辱的状况,展示军阀混战内外勾结以及民不聊生的状况,展示中国先进人士为救国救民的斗争和牺牲,在展示中加入适当的描述。

虽会消耗点时间,但能给学生以较广阔和深入的历史背景,对学生在心理和感情上跟上文本至关重要。

同时能引起学生对“三一八”惨案历史事件的关注,增强《记念刘和珍君》真实感和厚重感,为顺利开展文本解读做好准备。

二、读、讲结合。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概括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

由于本文难度较大,老师的主导作用应突出些,因此在学生努力体会、思考和概括的基础上,再给予点拨和引导。

三、问、议、讲结合。

在学习表现手法和重要语句的部分,我先设定问题,组织同学们探讨、归纳,之后给予讲解,讲透彻,将深刻。

四、话题讨论。

我先给定议题,开放讨论,旨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思辨思维。

说学法及确定依据一、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着重把握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在引导下,学生由浅入深,自主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互动参与式学习。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学生与老师互动、讨论中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本文的解读。

三、实践学习。

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在课堂学到的思考归纳的方法用于一定的阅读练习当中,使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内化。

说课时安排及教学流程依据: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化解难点和重点。

课时:3个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创作背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把握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解读一、二部分。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国近现代社会落后混乱屈辱的状况,展示军阀混战内外勾结以及民不聊生的状况,展示中国先进人士为救国救民的斗争和牺牲,在展示中加入适当的描述。

综合有关材料,梳理“三一八”惨案发生的背景。

介绍惨案发生的当夜鲁迅就写下揭露、痛斥杀人罪行的檄文《无花的蔷薇之二》;介绍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暴徒”说和程西滢的《闲话》,点明鲁迅为了悼念先烈、揭露杀人者和走狗文人的暴虐和卑鄙、指导后人与反动黑暗势力作斗争,惨案发生后两个星期,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

二、通读全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归纳)明确:介绍写作缘由;说明写作目的;回忆和刘和珍的认识过程;揭露暴虐罪行,驳斥无耻流言;叙述烈士遇难真相;反思请愿的教训和意义;热情赞颂女性壮举。

四、朗读一、二部分,提几个思考问题:问题1,在作者看来,这是怎样的一个人间,怎样的一个世界?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非人间,似人非人的世界,悲哀问题2,第一部分,写了刘和珍一件什么事,从中可看出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明确:喜欢读鲁迅文章,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简介《莽原》)问题3,从“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哪里还有什么言语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关于些点东西问题反复提起,前后矛盾吗,怎样理解?明确:这些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

为了寄托对烈士的哀思,作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侩子手和无耻文人的卑劣行为又让作者悲愤的无话可说;作者为革命者思想者为了号召真的猛士改造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了烈士流的血,作者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问题4:怎样理解“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真的猛士指的是爱国青年,或为改变这非人世界敢于斗争的人。

哀痛者和幸福者:为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苦难感到哀痛;并由哀痛激发起变革现实的斗志,以参加这样的斗争为幸福。

探讨与领悟:这两部分里,哪些地方是记叙,哪些地方是议论,哪些地方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式又怎样的表达效果?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解读三、四、五部分,分析刘和珍君的品质特点,解读重要语句。

一,联系全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刘和珍君那些事迹,怎样记叙的,为什么要记叙这些事迹?(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目的部分可组织学生讨论,语言组织可有不同,但大体意思要到位)二,集体朗读第四第五两个部分,读出悲伤和愤怒的感情,短句要读的有力量。

三,解读重要语句。

语句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已”“尤”二字很有表现力,杀害一是够残忍了,留言更下作,武力镇压与流言诬陷共同作用,使民族沉默无息,就要灭亡了。

对此,作者发出悲哀的感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不过,在整个民族沉默中,最终的结果有两种:悲观失望,沉默地走向灭亡;革命者已经懂得说什么都没有用,在沉默中蓄积力量,拿起武器,开始爆发。

不是----就是------,不是简单地给个选择,更是对反动派的严厉警告和对“后死者”的激励。

语句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与文明人-------,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惊心动魄的伟大”可理解为对临难不惧,沉勇,友爱的三个女子的歌颂,也是对凶残的暴虐的刽子手的讽刺。

“中国军人----,八国联军-----”这里是互文的手法,说的是发动军阀和八国联军互相勾结,屠戮妇婴惩创学生。

“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反语。

四,讨论,体会,感悟:1,作者两次说道“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2,作者继前面关于写点东西,在这里又写道“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体会作者这种“欲说还休,欲休还说”式的内心情感脉络。

3,在三、四、五部分,哪些内容是记叙,哪些内容是议论,哪些内容是抒情?体会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效果。

五,小结:明确:作者记叙刘和珍君的事迹,用事实表现了刘和珍君的优秀品质,追叙了刘和珍君的遇难经过,揭露了刽子手的暴虐和走狗文人的无耻,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解读六、七部分,重点研读文中充满抒情色彩的议论句,理解作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总结全文的写作特点;讨论文章后面的习题。

一,朗读六、七部分,要求读出悲愤之余的思考和感慨之情。

二,问题讨论:1,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作者不赞成徒手请愿。

)2,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在这里有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在否定斗争方法的同时,敬佩其勇气和精神,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3,解读“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1)是单句还是复句?(单句:事实为明证)(2)此句的中心意思?(作者高度评价了烈士们在遇难是相互救助的行为,讴歌了刘和珍等女子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4,如何理解“苟活着在---------,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这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分句是对一般民众讲的,后一分句是对革命者讲的。

一般民众会从中国女子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从这件事中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的影响的角度给予的高度评价。

5,最后一段,“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有什么作用?明确:再次表达悲愤之情。

结构上与第一部分“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形成呼应。

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悲痛与愤怒的双线结构。

(悲痛与愤怒既是感情基调,又是文章线索)2,记叙、议论与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使文章浑然一体。

3,用事实说话,回击铿锵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