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
大学之道,以德为首,德育的成功也就是大学的成功,因此中外学者都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问题。
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使之系统化和成熟化,对于指导高校道德建设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养成教育,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众多的研究,但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和系统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是近几年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杂志上。
中南大学韩冬梅在《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三期发表“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重点论证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征和根据。
浙江万里学院姜彦君于2004年9月1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养成教育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他的观点如下: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还对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的研究方面,唐勇的《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德行塑造》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德性培养着眼,从德行塑造入手才可能具有实效性。
作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德性和德行的途径有:第一,将学科知识教学还原为文化教育;第二,建构合理、和谐与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第三,校园文化的有序性;第四,注重大学生德性形成的经验性学习。
王金华教授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实践策略、工作机制几个方面做了较多的基础性研究,这对科学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我国的教育部和各高校研究人员针对大学生道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研究和访谈,其中的数据及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本身存在矛盾和出入的,我们并不提倡引用。
国内关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其一,从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主要倾向于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未系统地阐述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其二,国内主要倾向于研究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此类的文章也是多而多之,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并且对两者的区别也并未清楚说明。
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外研究,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注重道德养成教育,当然包括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建设。
从公民的道德素质来说,我们国家与这些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现在就将其经验进行简单的评述。
中外由于文化和语言等差异,就“道德养成教育”表述不一定相同,但是基本思想肯定是相同的。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他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
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较早地提出了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在《大教学论》中他指出:人的德性必须靠实践去养成,德行的实行靠行为。
他认为,德行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我们从学习知道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去行动。
夸美纽斯这些理论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伦理道德课程是各大学本科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就在大学课程里开设伦理道德课程。
据统计,1977—1978年,全美国的623所大学开设了2757中伦理课程。
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授课的效果,学校还在学生之中开展一系列的道德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改善大学校园的道德氛围和道德环境等等,从而使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
英国的学校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题材中,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编写新颖,生动活泼。
亚洲的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以东方思想道德传统为基础,尤其受我国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
如韩国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同时,注重弘扬儒家的传统思想,韩国在大学里设“国民伦理”科目,主要的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科学技术与自立意识结合起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都有所不同,因此培养的人才标准也是不同的。
目前西方国家的教育专家们在研究学校的道德教育问题,都还是以历代的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的观点如洛克、夸美纽斯、班杜拉、杜威等人的观点为依据,而在结合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实际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这无疑是一种缺陷。
而且从查阅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主要把课堂教育、校内教育作为重点,而且十分强调教师的训导作用,对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养成教育的成果还不多。
但无可置疑的是外国的道德实践成果是非常丰富的,各国的经验也值得参考。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教育办得好,国民素质就高,国家才会强大。
尽管各国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不尽相同,表现形式也有差异,但重视道德养成是共同点。
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令人堪忧,这说明我们的道德教育还是存在着问题。
国内学者所做的前期研究无疑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国外的经验也很值得参考。
然而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这个课题,国内目前至少没有建立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
国外的做法又有其特定的文化和制度氛围,当然不适合我国照搬照抄。
面对这样的现状,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针对我国举办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专门研究高校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于高校道德
实践,在注重课堂道德知识传授时,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的统一。
这就是本人选此课题的原因,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使自身的道德层次得到提升,并且希望高校工作者能更加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金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韩丽.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着力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3]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N].心理学报,1997.
[4]班荣鼎.大学之道-高校学生道德养成的理论的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张正华.强化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思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4).
[6]罗法洋,阳倩倩.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新论[J].教育与职业,2006,(36).
[7]吴永强.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07,(9).
[8]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3).
[9]童伟,王孝锋.论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J/OL].中国期刊网,2008.
[10]陈炜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集体经济文化产业,2009,(34).
[11]舒燕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7,(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