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青少年学生奉献精神教育文献综述

我国青少年学生奉献精神教育文献综述

课程目标 小学低 年级 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爱集 体、爱家乡、爱祖国、良好 的生活、劳动习惯、文明行 为、乐于参与有意义活动的 态度 小学中 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 教学内容 关心和爱护同伴、积 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 于帮助别人、为保护周 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 的事 愿意分担家务,有一 定的家庭责任感、关心 集体、参加集体活动 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 担的家务劳动,坚持 去做 教学要求
311
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的探索与创新
一 娜删哺a喇№oiI№I呦∞凶h瑚呐蕊岫删Y慵《&
范代表或英雄人物。“奉献”常常与“无私”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奉献是一 种高尚的行为,因为它常常是在奉献主体牺牲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完成的。在 很多情况下,奉献行为的客体是开放性的,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人或事。换句 话说,主体与客体之间往往不能建立起直接、明确的对应关系。因此,“奉献” 应是一种主动自愿的、不计回报的、可以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
一、如何理解“奉献"?
首先,如何理解奉献的内涵价值?“奉献”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 解释为“给;献给(多指对上级或长辈):奉献。”而在《辞海》中“奉”字被解释作 “捧”、“进献”讲。从字形和字意来讲,“奉”字呈现出献持者双手高高托举着 物品的形态,表示了献持者对所给予者的尊重。 奉献历来就被社会视为做人的最高境界。英国诗人拜伦说:“如果人人都 为自己活着,世界便冷却下来。”正是因为历来有千万仁人志士“忧天下”的奉 献牺牲,世界才不致冷却,并且日益进步。 奉献是一种自觉的、不计回报的、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体利益的行为。 奉献者之所以会奉献,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某种与众不同的偏好,而是因为 他们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赵时亮) 许多研究者对于“奉献”的特征所做的深入研究表明;
315
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的探索与创新。∥
ExpW№删rflooV(glOm∞№田l[由咖岫h To曲rs cIl岫蛳删YⅨ舶
、、
(二)学校主渠道作用
学校教育是育人的主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刨设健康的育人环境, 实施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让青少年学生树立认识并正确理解奉献精神, 不断提升思想觉悟。 助人为乐是奉献的基本层次。助人为乐、志愿行动、爱心活动等都属于 奉献精神的基本层次。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即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做有利于他人、国家和社会的事,尽管是小事,但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小事也能体现出对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精神。在 青少年学生之间形成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助人为乐的集体环境,从做小事中体 现人格,树立榜样,鼓励先进;从生活实际和道德水平出发,汲取传统美德, 学习优秀人物,鼓励青少年学生健康向上,树立远大志向,以帮助别人为自 己的快乐。使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能够循序渐进,逐渐上升到最高层次。 爱岗敬业是奉献的第二层次,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重要要求。在 日常生活中,奉献精神更多地体现在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认真 负责的具体事件中。一个人在自己工作中,就应当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这是应尽的责任。在学校教育中校长、教师、班主任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对 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今天的学校德育,再也不能与智育,与各门学科教学脱节了。班主任也 不是离开智、体、美、劳去单独从事德育的人。不能孤立地谈德育作用,要 放在整体的大德育里谈”。(朱小蔓) 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是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实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的教学。并且在各项学科教学中,渗入思想品德的 教育。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学生的 思想道德教育的贯穿并渗透已经在学科教学或学校育人的过程中广泛实践。
(三)奉献是先公后私的
奉献是社会使然。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任何个人都无法独立于社会而 存在。实际上,这是一个“人人靠我,我靠人人”的社会,由此才需要“人人为 我,我为人人”。这是我们讲奉献的最现实的基础。我们无论是全面正确理解 奉献的涵义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公民的奉献精神,都必须立足于这个基础。 许多研究者都非常崇尚奉献精神,认为它是人类的美德。奉献,就是不 期望等价的回报和酬劳,而愿意为他人、为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奉献是一 种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融在一生事业中的高尚人格。奉献精神主要强调 的是一种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精神。在社会中奉献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 当一个人专注于某种事业时,他关注的是这一事业对于社会的意义。他为此 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也有研究者指出,奉献代表的是 一种自我牺牲,它是奉献者一颗热爱他人、热爱社会的心,奉献不仅是一种 高尚的精神,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以英雄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身 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对祖国、对社会、对他人做出奉献,这是 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在肯定奉献的社会价值同时,有研究者也指出:个人追求奉献也是讲回
(一)社会积极倡导奉献精神的途径
有学者讲道:“奉献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只有 把奉献精神落实到行动上、而且也只有通过人们的躬行实践,才能做出有益 于社会和他人的奉献来。“没有行动的奉献”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是本职工作型奉献。每一位劳动者,无论在什么行业,无论干什么工 作,无论能力大小,只要爱岗敬业,奋发迸取,干一行,爱一行,就可以在 本职岗位上施展才华,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社会公益型奉献。如社会上不讲报酬的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行为。又比如,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手拉 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的行为。 三是科技能力型奉献。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的40% ~60%是由科技创新因素推动的。我国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我国的种植面 积达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面积的50%。每年增产的水稻可养活6000万 人口。 四是模范英雄型奉献。在我国,各个年代都涌现了无数模范英雄人物, 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做出了重大奉献。他们真正做到了“以天下为己 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为国分忧、自强不息,影响 和带动着整个社会前进。 其实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领域、各部门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努力奉 献的楷模比比皆是,这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社会的主流,影响社会并 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弘扬传统美德,唱响主旋律,离不开舆论的正向引导。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深远。社会培育和谐发展的环境,最 大的受益者是我们的青少年一代。
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的探索与创新 人后己等优良道德价值观体系,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 实作用。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塑造国民素质。学校德育工作以弘扬传统美德 与倡导现代文明为己任,着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强调为人民、为民 族、为国家作贡献的拼搏奉献精神教育。 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制定的中小学的品德、思想政治课程 标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德育规律,分阶段、分层次,由浅及 深、循序渐进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教学要求。 总体要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 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上述目标在国家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性要求(详见下表)。
(一)奉献是无私的
奉献是一种精神,是社会所提倡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为了国家、社会 和他人利益而自觉自愿牺牲自身利益的一种精神,社会需要这样的精神,我 们应该弘扬这样的精神。无私奉献这一奉献的最高境界,不是先天铸就的, 而是依赖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人们的自觉修养。从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看, 从“讲责任”到“讲奉献”的质的跃迁,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通途。(杨 书初人民网2003、6、9) 奉献,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进行主动性行为的可能,因 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奉献的主体,奉献行为是属于大家的而不专属于某个模
讨论、调查、参观访
同、欣赏,讲故事、讲
授、体验
高年级
合作、有责任心、初步理解
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主 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 活动的意识
初中
暂缺 培养热爱集体、奉献社 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暂缺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 现,弘扬民族精神的意
暂缺 学习体现奉献精神的
二~对奉献精神教育的认识
奉献精神既是社会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 史中形成的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具有强大感召力的传统道德思想、道德规范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 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先
313
一质的
有研究者认为,奉献是一种精神,但必须以物质的形态表现,都能体现 两者的一致性。所以奉献不论是表现为至高境界的精神形态,还是表现为平 平实实的职务工作,都是属于奉献,都是值得提倡的。 无私奉献精神的实质,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满足 社会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指从事任何劳动都不要报酬。道德高尚的 人可以做到不带任何自私自利之心地进行工作,但无法做到任何工作都不要 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把无私奉献 精神理解成从事任何劳动都不要报酬,那么,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就根本 无法生活了,这实际上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无私奉献精神存在的理由和价 值。(王克群人民网2003、5、28)
3】2
==我国青少年学生奉献精神教育文献综述 报的。其一,做出了奉献,毫无疑问都有一个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客观价值, 这实际上就是圃报。其二,奉献应该给予回报。其三,有奉献也有回报,两 者良性互动,构成奉献这种价值观的稳定的形成和支撑系统。这样,奉献者 才会一如既往地奉献,奉献者才会越来越多。(班荣鼎,人民网2003、5、30) 就社会精神需求而言,奉献精神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当前我 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奉 献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被赋予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如此,胡锦涛 总书记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共青团的十五大会议上提出:“奉献是崇高的精 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他同时还殷切希望“广 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 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 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刨造出无悔的青 春、永恒的青春”。在这里,胡总书记强调的是,青年一代应将祖国和民族的 发展理想作为自己奉献追求的目标。 培养奉献精神首先应当确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奉 献更多地意味着对自身利益的一种自觉的舍弃。奉献是一种自我牺牲价值取 向,是一种道德上极为崇高的境界。奉献,不管具体形式如何,都是一个人 对于他人社会的无私回报和慷慨馈赠,它是社会得以进步的最伟大的能源。 奉献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一个公民如果有了奉献的精神, 他就能在工作中自觉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同时, 奉献也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最高境界。在中央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 道德规范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公民如果具备了奉献精神,他就能成为一 个道德高尚的公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奉献,是一种人类为了他人利益和社会福祉 所做出无私付出的意识和行为,因而成为古今中外社会称颂的崇高精神境 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倡导奉献精神,培育奉献意识和行为 是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