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而、何、乎、乃]【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来而记之者已少(《游xx记》)而又不随以怠(《游xx记》)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侣鱼虾而友xx(《xx》)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吞二周而亡xx(《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序xx而朝同列(《过秦论》)xx而xx弱(《xxxx列传》)xx而xx弱(《xxxx列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xx传》)觉今是而昨xx(《归去来兮辞》)xx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襟xx而带xx(《xx序》)控蛮荆而引xx(《xx序》)地势极而xxxx(《xx序》)天柱高而xx远(《xx序》)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于是xx遂就车而去(《xx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xx刺秦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羽化而登仙(《xx》)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锲而舍之,xx不折(《劝学》)锲而不舍,xx可镂(《劝学》)扣关而攻xx(《过xx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犹且xx而问焉(《师说》)城入赵而璧留xx(《xxxx列传》)毕礼而归之(《xxxx列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xx传》)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抚孤松而xx(《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化而为鸟(《逍遥游》)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可译为"就""因而",或"而"。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有怠而欲出者,(《游xx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xx》)是xx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xx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一夫作难而xx隳(《过秦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xx》)xx偏袒扼腕而进(《xx刺秦王》)仗尸而哭,极哀(《xx刺秦王》)xx和而歌(《xx刺秦王》)自引而起,绝袖(《xx刺秦王》)xx还柱而走(《xx刺xx》)倚柱而笑(《xx刺秦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xx(《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立而饮之(《鸿门宴》)扣舷而歌之(《xx》)倚歌而和之(《xx》)正襟危坐而问客(《xx》)下xx,顺流而东也(《xx》)抱明月而长终(《xx》)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xx》)自其不变者而观之(《xx》)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尝跂而望矣(《劝学》)登高而招(《劝学》)顺风而呼(《劝学》)于是xx人拱手而取xx之外(《过xx论》)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xx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信臣精卒xx而谁何(《过秦论》)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则群聚而笑之(《师说》)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廉颇蔺相如列传》)惶恐饮药而死(《xx传》)单于视左右而惊(《xx传》)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xx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或植杖而耘耔(《归去来兮辞》)怒而飞(《逍遥游》)抟扶摇而上(《逍遥游》)三餐而反(《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4.表示顺接关系。
不译。
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xx》)若亡xx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xx》)朝济而夕设版xx(《烛之武退xx》)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xx必喜而善见臣(《xx刺xx》)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而xx悔其随之(《游xx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xx》)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xx》)而又何羡乎(《xx》)xx有余力而制其弊(《过xx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师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xx传》)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5.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xx》)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荆轲刺秦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而人之所罕至焉(《游xx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游xx记》)而今安在哉(《xx》)虽一毫而莫取(《xx》)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xx,取之于xx,而xx于xx(《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过秦论》)惑而不xx(《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小学而大遗(《师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xx传》)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xx阍而不见(《xx序》)酌贪泉而觉xx(《xx序》)而xx犹然笑之(《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6.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而记游者甚众(《游xx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而君幸于xx(《xxxx列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而刘夙婴疾病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7.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xx》)8.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所以"。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而乃以手共搏之(《xx刺秦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xx豪俊遂并起而亡xx族矣(《过xx论》)xx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烟光凝而暮山紫(《xx序》)潦水尽而xx潭清(《xx序》)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9.表示目的关系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荆轲刺秦王》)xx,xx,而待将军(《鸿门宴》)外连衡而斗xx(《过秦论》)会盟而谋弱xx(《过xx论》)争割地而赂xx(《过xx论》)乃使蒙恬北筑xx而守xx(《过秦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缦立远视,而xx(《xx》)(二)代词1.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xx,自与xx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指示代词,可以译为“这样”君而妾xx(《xx》)(三)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用同“之”取独。
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四)动词。
译成“好像”,“如同”。
爽籁发而清风生(《xx序》)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五)通“能”,才能。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三月而后成《xx》【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已而】不久,一会儿。
已而相如出(《xxxx列传》)【何】(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