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济南市规划局二〇〇九年七月目录1 规划背景与总则 (4)1.1规划背景 (4)1.2规划依据 (4)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4)1.4规划范围与期限 (5)2 现状分析 (6)2.1现状概况 (6)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6)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8)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9)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9)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14)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4)3.2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15)3.3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村庄布点规划 (15)4 城乡统筹发展 (17)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7)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8)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9)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20)5 发展定位与规模 (21)5.1发展定位 (21)5.2发展规模 (21)5.3城镇化水平 (22)6 镇村体系结构 (23)6.1镇村等级结构 (23)6.2镇村规模结构 (25)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25)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29)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29)7.2村庄迁并与整合 (29)7.3村庄布点规划 (31)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37)7.5历史文化与特色保护 (37)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8.1规划原则与标准 (38)8.2行政办公设施 (39)8.3商业服务设施 (39)8.4教育设施 (39)8.5医疗设施 (39)8.6文化体育设施 (40)9 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43)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3)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43)9.3排水工程规划 (44)9.4电力工程规划 (44)9.5通信工程规划 (44)9.6燃气工程规划 (44)9.7供热工程规划 (45)9.8防洪规划 (45)9.9消防规划 (45)9.10环境卫生规划 (45)9.11防灾规划 (46)9.12环境保护规划 (46)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48)10.1近期建设重点 (48)10.2政策措施 (49)1 规划背景与总则1.1 规划背景(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要求。
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基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顺势而为之举,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济南市“南控”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中观背景自济南市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为“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后,历城区所属南部山区镇村正在积极实施,依据“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相关规划编制将逐步完成,社会各界认识逐步统一,南部山区干群充满斗志。
(3)山区农民自身发展需求的微观背景仲宫镇位居南部山区显要位置,与济南市主城区联系紧密,山区村庄农民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诸多村庄正在寻求各种发展途径,努力改善原有生活状况,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为仲宫的长远发展储备足够的能量。
(4)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示范效应作为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镇之一,仲宫镇具有诸多先发优势和内在潜力。
在发挥试点带动作用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仲宫镇域村庄的健康发展。
1.2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3)《山东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1997年)(4)《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2005年)(5)《济南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6)《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7)《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8)《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东片区)(9)《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村庄布点规划》(2006年)(10)《仲宫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11)《仲宫镇年度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12)仲宫镇有关领导、行政部门对有关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的要求和计划(13)国家、省、市有关村庄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与标准等1.3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3.1 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结合仲宫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镇村体系规划。
努力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生态协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3.2 规划原则(1)政策与技术相结合镇村体系规划涉及村庄的撤并整合,政策性较强,并非仅靠技术层面所能解决,必须结合相关各级政府、农民意见,实现政策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才能真正保证镇村体系规划的实施。
(2)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南部山区的发展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持久地发展,村庄布点规划应该充分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的理念,将保护发展的原则融入布点规划中。
(3)引导与控制相结合仲宫镇域范围较广,村庄类型复杂,对于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生态重要地段村庄应进行有效控制,对于鼓励建设地段应积极引导。
(4)近期与长远相结合镇村体系规划的实施与当地村庄的经济水平紧密相关,应该采取近期与长远相结合的策略逐步实施,即兼顾现实,又考虑远景。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1)规划范围仲宫镇镇域行政区范围。
(2)规划期限本次镇村体系规划基期为2007年,基本期限为2007~2020年,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到2020年。
2 现状分析2.1 现状概况仲宫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向南10公里处,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济南的南大门。
该镇依山傍水,三川四峪交汇,自然风光秀美,是南部山区水系的重要汇聚地、泉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水源地和补给区,也是省城400万居民饮用水源——卧虎山水库的所在地。
省道 103线、327线、518线贯穿其中,省城绕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成为南部山区名符其实的交通枢纽。
2005年合乡并镇后,原锦绣川乡、高而乡并入仲宫镇,全镇辖14个管理区,129个行政村,面积256平方公里,总人口10.6万人,总户数31168户,其中农业人口89906人。
人口密度411人/平方公里,低于全省555人/平方公里的平均密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
仲宫镇位于泰山穹隆的北侧,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典型的山地地形,北部有少量山间冲积、洪积、坡积平地;地形河谷切割不深,山地梯田较多,河谷两畔多沿河阶地;境内有三大山川——锦绣川、锦云川、锦阳川三川之水,两大水库—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大、中、小型水库共十余座;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气温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干旱、冰雹、干热风及各种病虫害。
2.2 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2.2.1 镇区建设现状镇区现状人口约17000人,现状建设用地2.69平方公里。
居住用地1.47平方公里,占54.93%,人均129.12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0.66平方公里,占24.6%,人均57.8平方米;工业用地0.17平方公里,占6.4%,人均15.8平方米。
受地形限制,现状建设比较分散,主要沿路发展,居住、商贸用地比例较大,房地产建设项目质量较好。
镇区商贸格局初步形成,已形成镇区宏福路、龙山路、西郭综合集贸市场、国际风情街四个大型商贸区。
教育、医疗卫生、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基本齐全。
2.2.2 村庄建设现状(1)现状①农村发展状况仲宫镇镇域总人口10.6万人,其中村庄人口89906人。
人口密度411人/平方公里,低于全省555人/平方公里的平均密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
全镇住宅电话普及率75%,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99%。
单位耕地面积承载人口0.65人/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50元。
据调查,仲宫镇农村各产业产值在全镇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低,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外出务工经商收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村级经济缺乏主导产业。
农家乐旅游方兴未艾,目前,全镇农家乐业户达到168家。
②村庄布局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村庄主要沿道路、山谷、河流分布。
大部分村庄布局散乱,用地粗放,土地浪费,人均用地指标偏高,一般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都达200平方米每人以上,建筑质量较差。
部分沿风景旅游区周边地段村庄自发开发,缺少规划引导,建设水平较低。
山上村庄与河边路边村庄布局和建设差异较大,大部分村庄呈带形发展。
③公共服务设施镇域现有小学20所,中学3所,其中,小学分别由6年制、4年制、2年制等。
中学分别位于仲宫镇驻地和高而、锦绣川办事处,除自然村外大部分村庄都设有幼儿园。
三分之一村庄设有卫生所,辖区内历城一中、历城区医院、历城区博物馆等区直单位大力发展,使镇驻地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但公共服务设施总体供给不足,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设施、集贸市场缺乏。
镇域范围缺少相应的文化、文娱活动、体育设施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医院、卫生设施条件差,服务质量低。
④道路交通仲宫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 103线、327线、518线贯穿其中,省城绕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成为南部山区名符其实的交通枢纽。
先后三年投资近7800万元,整修新建了全镇58条、186公里通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网络格局;投资200万元完成了103线8公里的亮灯工程;投资220万元,整修了镇驻地龙山路;投资1300万元用于“三化一建”;24个创建村公硬化村内水泥、柏油路面21万余平方米;现状基本实现村村通。
道路以水泥硬化路面为主。
⑤市政公用设施村民均使用自备井,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该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在建成11万伏变电站基础上,积极进行了电网改造,初步完成了“双电源”工程;2005年我镇投资道路广场建设资金就达3700万元,路灯安装投资128万元、环卫设施投资10万余元。
通过市场化运作,在103线两侧安装路灯270余盏,与镇驻地内已安装的路灯交相辉映,各文明生态创建村也积极亮化村庄,在主要街巷路口安装路灯几十盏不等,使每个山村都亮起来。
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各村在硬化路面之前,完善了本村的排水设施。
镇驻地排水管网逐步完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逐年提高。
⑥建筑质量和村容村貌随着“打工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村民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他们在河边、路边、山边建起了一栋栋楼房,“一建五改”工作在这些农户中率先实行,使各地的村容村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村庄卫生状况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