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三角形,大家还记得三角形长什么样子吗?
学生:记得
师:好,现在就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张图片,找出其中的三角形(课件出示)指名学生到前面指出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那它究竟又怎样的特点,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认真,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
请你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找一学生上投影前摆一摆,并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3、说一说
看着你所摆的三角形,你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究竟哪种说法更准确呢?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相信大家做完之后还会有新的认识。
(课件出示)
小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提问: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故事引入,两个三角形争论谁的个高。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高,并准备好相应的两个三角形学具试着让学生前面来分别指一指它们的高,并比一比。
2、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谁来说一说?
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3、教师板演。
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
4、练一练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三、探索特性
1、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
师:用手拉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
指导学生操作:再拿出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发现?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
2、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巩固与提高
1. 填空:
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
2. 请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材65页第1题)
订正直角三角形的高时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以分别当作底和高,也可以以斜边为底画高。
重点订正第三个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说说怎样来画这条底边上的高。
3. 学校的椅子坏了,课件演示,怎样加固它呢?(教材86页第2题)
4. 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认识三解形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出示图形,判断哪些是三角形,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些关键词,从而进一步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
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画三角形的高时,通过让学生看教师演示,用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高和底及
一条底边上的高的画法。
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通过拉拽不能让三角形变形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这样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从教学过程看,学生还是遇到两个难点:一是学生在给三角形下定义时,一些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
二是在画三角形高时,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