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0.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蔡祥辉一、课时安排:2教时。

二、教学目的: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四、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

五、教学设想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

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

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

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

《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

本文中有些常见虚词如“而”、“之”、“以”等用法已为学生所掌握,一些实词的意义也可根据上下文推测和课文注解来理解。

文中特别需要指导掌握的是两个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因此,本文适宜学生在课堂上自行翻译。

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领悟词、语、句的含义。

4.教参的编写者虽然建议本文的教学重点宜放在学生的熟读背诵上,但在本教案的安排中,学生为了尽可能自如地进行辩论,势必会将文中主要内容或语句记住;并且经过辩论之后,学生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有机了解,此后指导背诵,易如反掌,同时反复诵读,对增强语感极为有利。

5.本文拟用2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介绍作者及《论语》,指导学生自译全文,布置辩论题目并指导预习准备。

第2课时:组织辩论活动并总结;指导背诵全文。

六、预习安排◎(第一课时前)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并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冉(rǎn)有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焉用彼相(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固而近于费(bì)萧墙(xiāo)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思考:文中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事出何因?孔子对此持何态度?他的弟子们呢?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

)2.在简介孔子及《论语》后,教师指出:根据注解提示,《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成败之处(此处为学生质疑孔子埋下伏笔)(二)初解全文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

2.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

注意:(1)本文语言简短,难度不大,要求基本上能自行翻译,必要时允许四人小组轻声讨论。

(2)有疑问的词语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

(3)真正困难的可以随时举手要求老师解疑。

(4)提示:注意文中的两种句式,即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注意文中“是”的不同用法,“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是提宾助词,“是社稷之臣也”中的“是”是指示代词。

3.学生分段朗读译文,教师指正。

4.指导理清课文的大致层次。

教师问:课文共分三段,主要谈了那几个问题?请概括说明。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孔子指责季氏讨伐颛臾有错;(2)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此事有责任;(3)孔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辩论准备1.分发有关资料,布置辩论题目。

(资料详见附件一)课文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

孔子用长篇大论来教育弟子,弟子接受了吗?课文没有交代。

有人说孔子层层反驳,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冉有、季路自会服从;有人说孔子之说得势不得理,弟子们不一定会听。

冉有、季路受了孔子的教育后将会怎样呢?给出辩题(展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正方)/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反方)。

请以课文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可结合一定的史料或其它理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从而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提示:可从这几个问题入手进行准备(也可自行另辟捷径)。

(展示)(1)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成立吗?(2)冉有、季路应对季氏的行为负责任吗?(3)孔子安邦治国的原则适合于评判季孙氏将伐颛臾一事吗?(4)你掌握有其它关于孔子和对本文进行评论的资料吗?尽可能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包括对《语文读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利用。

2.学生自学材料,分析课文,逐步确立自己的立场。

教师巡视指导,留意学生的倾向,并根据学生所持正方或反方观点的已有数量,有意引导使其势力均衡,同时默认部分学生持弃权态度。

3.初步分出辩论双方的阵营,设置弃权同学为评委。

公布辩论活动的大致规则(多媒体展示):(1)正反双方各推举一名陈辞辩手,一名总结辩手,其余同学都可作自由辩手。

(2)正方先陈述己方观点,然后是反方陈述。

双方陈述时限各为三分钟。

(3)双方自由辩论,正方先发言。

时限各为五分钟。

(4)反方先总结,然后是正方总结。

时限各为两分钟。

(5)评委同学判定胜出的一方,选出一名最佳辩手,需要集体讨论,民主投票,并推举一名点评员准备评判陈述。

要求辩论双方紧扣观点,论据充足,做到有理有礼有节;能基本脱稿辩论者可加分。

(四)布置作业1.课外补充准备并整理辩论材料。

建议双方可以就各个问题分小组准备。

2.评委们每人粗拟一份关于辩题本身价值怎样的意见预析稿。

3.可以向我求助或聘请其他的老师作课外辅导员。

第二课时(课前布置好教室的辩论活动场面)(一)辩论活动1.教师主持,再一次公布辩论规则。

2.辩论过程(概括备录)。

(1)双方陈述观点。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外已自制好多媒体展示资料,一边演说,一边轮换操作。

)◎正方: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

首先,我方认为孔子言论合情合理,所持观点非常正确。

孔子反对季孙氏伐颛臾的理由非常充足:一、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二、颛臾已是鲁国附庸,不必伐;三、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的政治主张非常鲜明,他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的这种“均、和、安”以及“重教化,省刑罚,薄赋税,厚施予”的“仁政”思想,可以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美好社会,对国家和人民都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是进步的。

冉有和季路是“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经由孔子这般说理,自然知服。

其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善用教育方法。

他首先用大义凛然的气势压住冉有和季路;然后引用名人成语和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批评他们,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使冉有和季路无法辩解;最后孔子重申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和季路的行为违背了“仁政”的政治原则,同时敏锐地指出季孙氏伐颛臾的实质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孔子用正义之词来教育弟子,弟子焉能不服?第三,从文中可知,冉有和季路明显地处于服从的地位。

冉有、季路把季孙氏伐颛臾的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一是尊重老师,二是本无确定攻伐与否,要征询老师的意见后再作定夺。

受批评后,冉有、季路关于“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显得非常虚弱,接着冉有替季氏的开脱又显得闪烁其辞,自相矛盾,遭到了孔子的有力辩驳。

既然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当然会听从教诲。

综上所说,我方认为冉有、季路会接受孔子的教诲,会将此番道理转说给季孙氏知晓,劝阻其讨伐颛臾。

◎反方: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

我们把理由陈述如下:第一,我们认为季孙氏伐颛臾没有错。

“优胜劣汰”,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既然鲁国公室日趋衰微,鲁桓公的后代中季孙家族逐渐强大,季孙氏执掌鲁国政权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讨伐颛臾夺其土地来增强自己的势力也无可厚非;再说,鲁国国君在经历“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之后必然明白季康子的最终意图,季康子对鲁国国君会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犄角之势从而不利于自己的担心也并非多余。

所以,采取讨伐颛臾的决断应是明智之举。

冉有、季路辅佐季孙氏伐颛臾当然也是正确的做法;既然正确,何必软了耳朵更改立场呢?第二,孔子的言论并不能站住脚。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不能成立。

孔子所提的三条理由并不能阻拦季氏伐颛臾,因为这些不符合实情,并且其仅仅是依据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评判,而这些已是历史。

再者,冉有、季路根本谈不上要不要对季氏伐颛臾一事负责。

孔子将季孙家族比作“盲人”、“虎兕”之“柙”、毁损“龟玉”之“椟”,把冉有、季路比作是“扶相”者、看守“柙”和“椟”的人,实是大大地贬低了季孙氏的能力和为人,抬高了自己的弟子的水平,这样就破坏了公正评判的法则。

最主要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虽然孔子提出“均、和、安”的主张,但“安之”的前提是“来之”,根本上不能解放人民,只能是一种帮助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改良主义;而且孔子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和重建西周的社会秩序,显然不切合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