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是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是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是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包括社区护士、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等,以社区居民为对象,对健康和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测、评估和干预的管理过程。

社区健康管理可为居民提供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跟踪个人健康状况,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

全科医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外各种资源,应用健康教育、膳食指导和运动锻炼等各种干预措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结合我国国情,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开展慢性病管理应该是开展这方面工作很好的切入点。

慢性病管理的特点多病因的特点决定了慢性病管理的复杂性从病因学观点系统地论述影响疾病和健康的各种因素,可对预防提供指导。

现代医学认为,影响慢性病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因素以及卫生服务等,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多病因学说强调了慢性病和各种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对慢性病而言,在这些关系中找出与疾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不良生活方式致病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慢性病管理的可能性导致慢性病的病因虽然很多,但不良生活习惯是其中重要的危险因素这一观点已被证明,而且它呈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特点,例如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不仅会导致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而且还会增加肠癌、胃癌的发生率。

同时,虽然这些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是已知的,但是,要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惯却非常困难,不仅要依托有关法律法规,更要注重社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通过综合干预,才能控制和减少这些由生活方式导致的病因。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决定了慢性病管理的社会性预防慢性病四种因素的不良作用,并非能用单纯的生物医学方法所能解决,因为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慢性病的发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必将涉及这两个领域。

当前对慢性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这些慢性病的控制情况却非常滞后,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对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应用,也决定了慢性病防治更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将防治重心下沉到社区家庭和社区单位,加大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提高社会每个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将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社区慢性病管理可行性政策支持199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中央十四条指导意见中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

随着一系列的卫生改革政策的出台,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新一轮卫生改革的起点,作为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应该尽快建立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开展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接的基层卫生服务,保证80%的居民能在社区内解决常见的健康问题。

2006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卫妇社发[2006]239号)明确指出:“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所有这些政策环境的转变为慢性病防治介入到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提供了可能。

慢性病防治的工作需要随着疾病模式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如江苏省60岁以上的老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1.0%,冠心病为7.65%,脑卒中为3.05%,糖尿病为2.73%。

而国内外经验证明,高科技并不能控制慢性病。

因此如何尽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阵地,建立和完善服务机制,控制和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应是当前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慢性病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机制国内外经验证明,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慢性病,可延迟患病年龄,缩短患病时间,由此显著降低患病率。

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已被普遍认为是解决慢性病流行的重要策略。

慢性病患者的系统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慢性病通常病程长,多数难以治愈而终身带病或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这些患者长期住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管理王家骥李芳健510180广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1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第24期(第23卷总第342期)院,其经济、时间等负担不仅使得一般的家庭难以承受,而且这些病人也过度地占有卫生资源,不利于整个卫生市场的合理分配。

因此,对于那些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出院接受全科医生的医疗照顾。

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家庭防视、家庭病床、健康教育等,对慢性病病人发病、恢复、残疾和临终的全过程进行悉心的照料和护理,是控制慢性病和提升他们生命质量的最好途径。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在经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以后,根据不同的危险度,分层次地进行家庭随访,在监测血压的同时,还要监控其并存的危险因素,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这些工作,依靠社区卫生服务就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社区是开展慢病危险因素干预最适宜的场所早在1979年,美国卫生总署关于“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报告提醒美国公众以及医务界,应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和社区生活条件,它导致了50%以上的过早死亡。

我国学者分析前10位死因,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致病因素为47%。

因此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人群行为危险因素就成为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关键,而社区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社区医院或服务中心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健康处方、宣传板报、设立热线咨询电话、开设健康课堂等多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同时,由于全科医生与病人之间有着很好的医患关系,清楚了解辖区内病人以及家属的生活习惯,便于从躯体、精神、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进行观察、干预和诊治,连续性的服务能够使得健康管理师充分利用每一次接触机会进行健康教育和咨询,使得病人掌握慢病的危害、影响因素以及预防的方法等,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降低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

在社区中开展慢性病防治具有一定的条件和优势社区良好的三级卫生保健网络是开展慢性病防治的重要保证。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应该继续利用这个网络组织,积极探索各种卫生机构的功能,赋予卫生保健新的内涵。

同时,由于慢性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样而又复杂的,除遗传外,还涉及到经济、社会、行为、心理、环境和卫生服务等多种因素,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宏大系统工程,因此,要做好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单靠卫生部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全社会的参与。

例如,开展戒烟活动,就会涉及烟草行业、农业、商业、税收、教育、卫生和宣传等多部门的参与,同时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经费保障。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

结合我国国情,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开展慢性病管理应该是开展这方面工作很好的切入点。

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应作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主力军,并以专业的健康管理师作为辅助补充。

社区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可与大医院以治疗为主的服务形成互补,形成不同的经营特色,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

结合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需要,健康管理可在以下三个方面提供帮助。

①识别、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②指导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辅助临床决策;③实现全程健康信息管理。

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成为社区利用健康管理服务的突破点和启动点。

走进社区CHINESECOMMUNITYDOCTORS北京11月30日电/新华美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中国国际技术交流中心今天签署了项目文件,意在建设和谐的法律环境,应对艾滋病问题。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李宏规说:“这一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良好法律和政策环境的建设,推动法律和政策在各级各地的积极落实,对中国的艾滋病防控具有积极意义”。

为期三年的“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应对艾滋病问题的挑战(2007~2010)”项目旨在培训5省的来自多部门的500名省级及地方立法者,支持建立和谐的法制环境,以持续协调地应对艾滋病。

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艾滋病政策和法律环境得到极大的加强,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五年行动计划(2006-2010)”。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南书毕说:“在国家层面,中国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方面取得的极大的成绩。

但目前,在地方层面,还需要更大的努力,来进一步推动政策和法律的实施。

”他补充说道:“因此,联合国系统,通过中国艾滋病UN联合项目(2007-2010),与政府及多方伙伴,加强对中国应对艾滋病的支持。

正如此项目所示,希望把我们的技术和资源集中到地方去。

”因此,今天签署的项目将对地方立法者和领导进行能力建设,以此促进多部门的协作。

领导作用已被认为是建设实现和谐的法制框架、支持并执行法律和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关键因素。

项目还将支持政策影响研究,推动多部门的协作,协助构筑和谐的法律政策环境,减少艾滋病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社区医师》编辑部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应对艾滋病问题的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全国人大一起建立支持性的法律环境2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第24期(第23卷总第34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