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简介
Ⅱ型和Ⅲ型等温线的特点
B
II型等温线一般由非孔或大孔固体产生。B点通常被作为单层吸附容 量结束的标志。 III型等温线以向相对压力轴凸出为特征。这种等温线在非孔或大孔 固体上发生弱的气-固相互作用时出现,而且不常见。
Ⅳ型等温线的特点
IV型等温线由介孔固体产生。典型特征是等温线的吸附曲线与脱附曲
描述吸附现象比较重要的数学方程有: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Langmuir方程(Ⅰ型等温线) 多分子层吸附理论•BET方程(Ⅱ型和Ⅲ型等温线) 毛细孔凝聚理论•Kelvin方程(Ⅳ和Ⅴ型等温线) 微孔填充理论•DR方程(Ⅰ型等温线) Ⅵ类等温线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Irving Langmuir (1881-1957)
1.5 孔径的分类 (IUPAC Standard)
IUPAC 定义的孔大小分为: 微孔(micropore) < 2nm 中孔(mesopore) 2~50nm 大孔(macropore) > 50nm
微孔
中孔(介孔)
大孔
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定义 吸附理论 比表面积的计算 孔容和孔径分析计算
2.1 吸附现象:
比表面积及孔 径分 析 简 介
培训人: 张 曼 培训日期:2017-04-26
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定义 吸附理论 比表面积的计算 孔容和孔径分析计算
1.1 比表面积的定义
比表面积S(specific surface area):单位质量的粉体所具有的表面积总 和。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
公式:S=A/W
吸附平衡(adsorption equilibrium):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时,
表面上吸附的气体量维持不变。
吸附量(amount adsorbate):给定压力P下的吸附气体摩尔数。 单层吸附量(monolayer amount):在吸附剂表面形成单分子层的吸附质
摩尔数
单层吸附容量(monolayer capacity):单层吸附量的等效标准状态气
分析方法
根据获得等温吸附线,应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推算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多孔材 料的孔容积及孔径分布。 比表面积 BET法 目前公认为测量固体比表面的标准方法 适用于:含纯微孔的物质;化学吸附。
Langmuir 法 大孔
压汞法
BJH法 T-图法 MP法 HK和SF法 NLDFT法 孔中产生毛细凝聚的理论(开尔文公式)
2.4 吸附平衡等温线:
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提出的物理吸附等温线分类
Ⅰ型等温线的特点
在低相对压力区域,气体吸附量有一个快速增长。这归因于微孔填充。 随后的水平或近水平平台表明,微孔已经充满,没有或几乎没有进一步的吸 附发生。 达到饱和压力时,可能出现吸附质凝聚。 外表面相对较小的微孔固体,如活性炭、分子筛沸石和某些多孔氧化物,表 现出这种等温线。
2.3 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被吸附的气体分子与固体之间以化学键结合,并对它们的性质 有一定影响的强吸附。 物理吸附:被吸附的气体分子与固体之间以较弱的范德华力结合,而不影响 它们各自特性的吸附。
气体吸附过程的静态描述
吸附量表示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用单位重量的固体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体积或物质的 量来表示。 (一般换算成标准状态STP)
吸附作用指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 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界面上的分子与相里面的分子所
受的作用力不同而引起的。
气-固接触面来说,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就产生一个剩余力场, 这样就对气体分子产生吸附作用。
2.2 吸附的相关概念
吸附剂(adsorbent):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adsorptive):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如氮气). 吸附过程(adsorption):固体表面上的气体浓度由于吸附而增加的过程。 脱附过程(desorption):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浓度减少的过程。
2.5 迟滞环产生的原因
Ⅳ型、Ⅴ型曲线则有吸附滞后环,即吸附量随平衡压力增加时测得的吸附 分支和压力减少时测得的脱附分支,两者不相重合,形成环状。在此区域 内,在相同压力脱附时的吸附量总是大于吸附时的吸附量。 解释:吸附时有孔壁的多分层吸附和在孔中凝聚两种因素产生,而
脱附仅由毛细管凝聚所引起。这就是说,吸附时首先发生多分子层 吸附,只有当孔壁上的吸附层达到足够厚度时才能发生凝聚现象; 而在于吸附相同的p/p0比压下脱附时,仅发生在毛细管中的液面上 的蒸汽,却不能使p/p0下吸附的分子脱附,要使其脱附,就需要更 小的p/p0 ,故出现脱附的滞后现象,实际就是相同p/p0下吸附的 不可逆性造成的。
比表面积测定在行业中的应用
化工行业 催化剂 比表面积和孔径是衡量催化剂性能好坏的 重要指标 水泥 水泥的粘结性能(水化速率、早期强度等) 与比表面积密切相关 储能型电池 储能材料的比表面积影响电池的性能 白炭黑 比表面积衡量炭黑补强剂性能的好坏
建筑行业 电池行业
橡胶行业
1.2 孔的定义 ---- ISO15901
体体积
平衡吸附压力(equilibrium adsorption pressure):吸附物质与吸附质的
平衡压力。
相对压力(relative pressure):平衡压力P与饱和蒸气压P0的比值。 吸附等温线(adsorption isotherm):恒定温度下,气体吸附量与气体平
衡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
1.3 孔的类型(示意图)
交联孔(开孔)
闭孔
通孔(开孔)
盲孔(开孔)
一些多孔材料的孔结构照片
1.4 孔形的分类
真实的孔道是不规则的,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都把它假设成规则的孔道,包括:
筒形孔
裂隙孔
锥形孔
空隙或裂缝 球形孔(墨水瓶孔)
氧化物接近于筒形孔,活性炭则是典型的裂隙孔,而墨水瓶孔多存在于沸 石分子筛中。
孔径分布
介孔
采用标准等温线,用于微孔体积分析 利用t-图进行微孔孔径分布分析
微孔分析,氮/碳(狭缝)、 氩/沸石(圆柱孔) 用于介孔和微孔分析
微孔
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定义 吸附理论 比表面积的计算 孔容和孔径分析计算
3.1 比表面积如何测定?
任何固体表面都有吸附气体分子的能力,在液氮温度下,在含氮的气 氛中,粉体表面会对氮气产生物理吸附。 假定,在粉体颗粒的表面完全吸附满一层氮分子,那么粉体的比表面 积(S)可用吸附的氮分子数和每个分子所占的面积求出:
S= VmNσ/22400W
式中:
Vm: 样品表面单层氮气饱和吸附量(ml) N: 阿佛加德罗常数(6.024 ×1023) σ: 每个氮分子的横截面积(0.162 nm2) 关键是求出Vm W: 样品的重量(g)
3.2 吸附等温方程 吸附现象的描述除了用等温线表示之外,还可以用数学方 程来描述。
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的情况:
边长l/m
立方体数
比表面S/(m2/g)
1×10-2 1×10-3 1×10-5 1×10-7 1×10-9
1 103 109 1015 1021
6 ×102 6 ×103 6 ×105 6 ×107 6 ×109
从表上可以看出,当将边长为10-2m的立方体分割成10-9m的小立方体时, 比表面增长了1000万倍。 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许多独特的表 面效应,成为新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热点。
迟滞回线的类型
迟滞环与孔形的关系
测试方法—静态容量法
静态容量法是通过质量平衡方程、静态气体平衡和压力测 定来测定吸附过程。测试过程常在液氮温度下进行。当已知量气 体由歧路充入样品管后,会引起压力下降,由此可以计算当吸附 平衡时,被吸附气体的摩尔质量或体积。 通过一系列P/P0及V的测定值,得到许多个点,将这些数据 点连接起来得到等温吸附线,反之降低真空,脱出吸附气体可以 得到脱附线。 所有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信息都是根据这些数据点带入不 同的统计模型后计算得出。
国标单位:㎡/g
理想的非孔性物料只具有外表面积,如硅酸盐水泥、一些粘土矿物 粉粒等; 有孔和多孔物料具有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如石棉纤维、岩(矿) 棉、硅藻土等。 不同固体物质比表面积差别很大, 通常用作吸附剂、脱水剂和催化 剂的固体物质比表面积较大。 比如氧化铝比表面通常在100-400㎡/g,分子筛300-2000㎡/g, 活 性碳可达1000㎡/g以上。
吸附现象描述
在测定吸附量过程中发现,吸附剂吸附一种气体吸附质时,其吸附量(α)
α =f (T, p)
T=常数 α =f ( p)称吸附等温线
(1-1)
(1-2) (1-3) (1-4)
p =常数 α =f (T)称吸附等压线 α =常数 p =f (T)称吸附等量线
吸附等温线形式
假设温度控制在气体临界温度下, α=f ( p/p0) (1-5)
线不一致,可以观察到迟滞回线。
在p/p0值较高的区域可观察到一个平台,有时以等温线的最终转而向 上结束(不闭合)。
Ⅴ型和Ⅵ型等温线的特点
V型等温线的特征是向相对压力轴凸起。V型等温线来源于微孔和介孔固 体上的弱气-固相互作用,而且相对不常见。 VI型等温线以其吸附过程的台阶状特性而著称。这些台阶来源于均匀非 孔表面的依次多层吸附。这种等温线的完整形式,不能由液氮温度下的 氮气吸附来获得。
固体表面由于多种原因总是凹凸不平的,凹坑深度大于凹 坑直径就成为孔。 不同的孔(微孔、介孔和大孔)可视作固体内的孔、通道或空腔, 或者是形成床层、压制体以及团聚体的固体颗粒间的空间(如裂 缝或空隙)。
分子能从外部进入的孔叫做开孔(open pore),分子不能从 外部进入的孔叫做闭孔 (closed 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