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雅克﹒赫尔佐格
2003 巴塞尔ICC,现代城联邦理工学院工作室
赫尔佐格&德梅隆生平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主要作品:
1989~1991 尼克拉工厂加建设和玻璃天棚 (瑞士) 1993 尼克拉厂房 (法国) 1994 戈兹美术馆(德国)
奥夫丹姆沃夫信号塔(瑞士) 1996~1998 多明莱斯葡萄酒厂(美国) 1997~1999 埃伯斯沃德技术学院图书馆(德国)
手段。夜幕降临后,他们的建筑往往产生强烈的效果,温和渐变的匀质光
透过建筑,强调了精心设计的表皮材料和纹理图案,好象一幅画。对匀质
光的追求使得他们的建筑往往有着规整甚至简单的平面,这样,建筑表皮
材料和肌理图案可以表现出细微的差别。室内没有眩目的强光,这种匀质
气氛的利用也可以突出表皮上的各种处理手法,比如丝网印刷,编织等。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夜晚的时候,光线从水
晶网格中跳跃而出,建筑 物的结构、空间和店内的 展示气氛一目了然。
总结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普利策奖的临时主席, J·卡特·布朗这样 评论道:“这是过去大家很难想象出的对建 筑表皮有着这样杰出想象力和鉴赏力的建筑 师。”
可以发现或发明什么技术把建筑带入生活。
他们痛恨“艺术史”、“风格”和“时期” 这样的概念,作
品注重的不是形式而是效果。
注重时尚,认为时尚是塑造我们的感觉的实践,并把时尚
作为自己建筑思想的源泉和动力,虽然如此,他们并不是随
波逐流地跟随时尚,他们通过材料的构思将时尚的内容翻译
成了纯粹的建筑形象。
: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地形:虽然它看上去没 有规律,但是事实上这 个几何体的六层建筑是 由东京的复杂分区和规 则法律所形成的。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方案构思:
东京PRADA
最初,建筑师的草模就像一块粗
糙的冰块雕刻,现在它发展为一个 更为光滑的斜切体的形式。德梅隆 解释说:“与以往的建筑理论相比, 建筑本身内在的逻辑更为重要。在 考虑到位置、法规、日照以及与相 临建筑的协调等因素之后,建筑物 的外形和表现方式也就随之确定”。
:
们希望能够透过表象的世界达到真实。他们对于隐藏于可见世界背后的秩
序,如结晶,原子等有很大兴趣,并把这些“秩序”表现在 ,即图象的
应用。图象在这里没有任何具体的意义,只是一种符号。
天气也是他们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建筑师不同,他们不仅关
心建筑在晴天时,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不同效果。
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看来,光应该是表现他们的建筑肌理和表皮的重要的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这些玻璃共有840块,每 块大小3.2×2.0m, 其中大多数玻璃是透明的。 更衣间外侧的玻璃则是半 透明的。这些凸起的玻璃 板从网格中轻轻的向外翻 腾,就 像泡沫一样。这
个建筑没有一个单独的窗 户,可以说整个建筑是一 个巨大的展示窗,产生了 无数小的反射面,变化无 穷,无论从里面还是外面 看,都像电影效果似的。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德梅隆在谈到采用玻璃幕
墙的理由时表示:“过往行 人会情不自禁地透过玻璃幕 墙往里看,通过对外展示内 部空间的手法,力图实现店 内与店外、店铺与城市间的 交流。”这些金属网格还承 担着一部分结构的作用,包 括这个框架在内,垂直方向 的轴心、水平方向的管线和 地板都构成整个建筑的结构 要素,所以可以说其表皮与 结构是一个无缝整体。这些 网格作为加固元素,支持结 构、对抗地震力。冷冷的白 色调的迷宫般的室内创造了 一个不确定的空间,适宜展 卖设计师的思想。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SUVA大楼 德国 1988-1992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漫画卡通博物馆 瑞士 1994-1996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Rue Des Suisses公寓 法国 1995-1996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伦敦拉班现代舞中心 英国 2003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PRADA 东京 背景介绍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PRADA 东京 背景介绍
东京PRADA
地点:PRADA位于青 山区。
概况:这个地区以服装 设计和街头时尚闻名。 在它的东区聚集着许多 世界上一流品牌的旗舰 店,就像泰坦尼克号上 的头等舱一样,显示着 现代东京的光辉和断层。

他们不像哥特教堂中的叙事玻璃一样仅仅具体地指这个或那个” 他们对

自己的建筑的最大希望就是他们能够“穿越了意识,穿越了文脉和文化的 层叠,直接抵达知觉。”

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他们的建筑,就需要了解这么几个关键词:“图

象”“天气”和“光”。 图象在他们的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缘于他们对现象学的思考,他
建筑思想解读
:

皮 与
他们的作品没有什么惊人的姿态,没有曲线,没有复杂
的空间,没有体量的雕塑,他们注重的是立面的真实表达效 果。
材 料
从“空间”转化到“表皮”,赫尔佐格认为建筑的形式
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除了像皮肤和肌肉及骨骼外,还可以借鉴 人类个体多样性和社会丰富性在感受上的关系---就像人们用
各自的衣服与身体展现了丰富甚至迥异的社会面貌,用建筑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建筑思想解读
把以上三点串起来,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效果”
的重视,把一个建筑看成产生效果的一个“身体”,效果就是时尚,是服 装,是化妆。效果是时间性的,短暂,变幻;是气候性的,与阳光,雨水 有关。它存在于形式上,但不是形式。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在这个高达六层的玻璃体大楼内挑选 PRADA的服饰,就像在一个虚幻透彻的水 晶里,让你在瞬间变幻中产生被娇宠的奢 华感觉。同时,这也符合日本人对“空” 的追求,在可以达到的技术水平内的“空 旷”、“空气”。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Rolf Shock 可视艺术奖(瑞典) Brandenburgischer 建筑奖(德国)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地区杰出建筑奖(德国) Rics奖(英国) 普利策奖(美国)
斯特灵奖(英国)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建筑思想解读
时尚与艺术 表皮与材料 效果与形式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PRADA 东京
东京PRADA
关于Prada:
意大利知名品牌:皮草与时装、皮革与 皮件、成衣、针织休闲服装、沙滩装、 泳装、珠宝、手表、 香水。
亮眼的表现主要归功于Prada的设计与 现代人生活型态水乳相融,不仅在布料、 颜色与款式工夫,其设计背后的生活哲 学正巧契合现代人追求切身实用与流行 美观的双重心态,在机能与美学之间取 得完美平衡,不但是时尚潮流的展现, 更是现代美学的极致。
艾达·路易斯·胡克斯泰德,建筑评论家 和评委会委员,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进行了 更深一步的评价:“他们通过探求新的处理 方法和技术来变换材料和表皮,把现代主义 的简单元素精练化。 ”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总结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作为当代最值得注目 的建筑师之一,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他们 还在不断求新求变,继续着纯粹的建筑之路。
尼克拉工厂和仓库 法国 1992-1993
关键词:丝网印刷 “树叶” 窗帘的效果 表皮 时间性和气 候性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埃伯斯沃德技术学院图书馆
作品赏析
关键词:转印技术 延缓剂 表皮质感
作品赏析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奥夫丹姆沃夫信号塔 瑞士 1992-1995
关键词:20CM宽的铜条 隐没了尺度感 “衣 服”表皮
皮埃尔﹒德梅隆
作室
1950出生与瑞士巴塞尔
1975 获得瑞士苏黎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ETH)建
筑学位
1977 成为瑞士苏黎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ETH)多
尔夫﹒斯奈比尔教授助手
1978 与皮埃尔﹒德梅隆合股
1983 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1989~1994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
1999 瑞士巴塞尔EHT工作室教授
我就被它们所吸引。”就像时装设计与日常穿着的区别一样,
真正具有时代性又有魅力的装扮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
建筑思想解读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来说,比起建筑的意义,他们“对直接的物理和情感

的冲击更感兴趣,如音乐的声音和花的香味。” 他们“希望造一个能够 唤起感觉,而不是具体的这样那样想法的建筑。我们用的图象不是叙述的,
来比喻的话,人的身体就像建筑功能,每个人按照不同的要
求穿适合自己的,就像创造了不同的建筑表皮一样,而衣服
与表皮一样是公共和私密的交接面。通过对现代主义时期建
筑思想的批判,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对表皮的喜好倾向于“衣
服”的效果。赫尔佐格曾经说过:“我个人被服装和纺织品
所深深吸引。我母亲是个裁缝,身边总是围绕着纺织品原料,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建筑强调垂直空间层次感,它被一个
长菱形的网格所组成的表皮所包裹,就 像一个巨大的渔网或网眼背心,被一些 板状的向建筑外侧弯曲的凸形和向内侧 弯曲的凹形玻璃填实。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东京PRADA
设计方法论之建筑大师思想解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