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线性规划本章主要内容: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 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理解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掌握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 教学难点:线性规划的对偶单纯形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演讲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4.1 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考虑线性规划问题11min ;,1,2,,,0,1,2,,.nj j j n ij j i j j c x a x b i m x j n ==⎧⎪⎪⎪==⎨⎪⎪≥=⎪⎩∑∑ s.t. (LP)或min ;,0.T c x Ax b x ⎧⎪=⎨⎪≥⎩s.t. 其中 121212(,,,),(,,,),(,,,),(),T T T n n m ij m n x x x x c c c c b b b b A a ⨯====A 称为约束矩阵,Ax b =称为约束方程组,0x ≥称为非负约束.假定:rank()A m =.定义 在(LP )中,满足约束方程组及非负约束的向量x 称为可行解或可行点;所有可行解的全体称为可行解集或可行域,记作K ,即{,0}K Ax b x ==≥.使目标函数在K 上取到最小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最优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称为最优值.定义 在(LP )中,约束矩阵A 的任意一个m 阶满秩子方阵B 称为基,B 中m 个线性无关的列向量称为基向量,x 中与B 的列对应的分量称为关于B 的基变量,其余的变量称为关于B 的非基变量.任取(LP )的一个基12(,,,)m j j j B p p p = ,记12(,,,)m T B j j j x x x x = ,若令关于B 的非基变量都取0,则约束方程Ax b =变为B Bx b =.由于B 是满秩方阵,因此B Bx b =有唯一解1B x B b -=.记121(,,,)m T j j j B b x x x -= ,则由12,1,2,,,0,{1,2,,}{,,,}k k j j j m x x k m x j n j j j ===∀∈-所构成的n 维向量x 是Ax b =的一个解,称之为(LP )的关于B 的基本解.基本解满足约束方程组,但不一定满足非负约束,所以不一定是可行解.若10B b -≥,即基本解x 也是可行解,则称x 为(LP )的关于基B 的基本可行解,相应的基B 称为(LP )的可行基;当10B b ->时,称此基本可行解x 是非退化的,否则,称之为退化的.若一个(LP )的所有基本可行解都是非退化的,则称该(LP )是非退化的,否则,称它是退化的.例1 求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基本可行解.12123124min 44;4,2,0,1,2,3,4.j x x x x x x x x x j -⎧⎪-+=⎪⎨-++=⎪⎪≥=⎩s.t. 解 约束矩阵的4个列向量依次为12341110,,,1101p p p p -⎛⎫⎛⎫⎛⎫⎛⎫==== ⎪ ⎪ ⎪ ⎪-⎝⎭⎝⎭⎝⎭⎝⎭.全部基为113214323424534(,),(,),(,),(,),(,),B p p B p p B p p B p p B p p ===== 对于1B ,1x 和3x 为基变量,2x 和4x 为非基变量.令2x =4x =0,有1314,2,x x x +=⎧⎨-=⎩ 得到关于1B 的基本解(1)(2,0,6,0)T x =-,它不是可行解.对于2B ,1x 和4x 为基变量,2x 和3x 为非基变量.令2x =3x =0,有1144,2,x x x =⎧⎨-+=⎩ 得到关于2B 的基本解(2)(4,0,0,6)T x =,它是一个非退化的基本可行解.同理,可求得关于345,,B B B 的基本解分别为(3)(4)(5)(0,2,6,0),(0,4,0,6),(0,0,4,2)T T T x x x ==-=,显然,(3)x 和(5)x 均是非退化的基本可行解,而(4)x 不是可行解.因此,该问题的所有基本可行解为(2)(3)(5),,x x x .此外,因为这些基本可行解都是非退化的,所以该问题是非退化的.定理 1 设x 为(LP )的可行解,则x 为(LP )的基本可行解的充要条件是它的非零分量所对应的列向量线性无关.证明 不妨设x 的前r 个分量为正分量,即12(,,,,0,,0),0(1,2,,).T r j x x x x x j r =>=若x 是基本可行解,则取正值的变量12,,,r x x x 必定是基变量,而这些基变量对应的列向量12,,,r p p p 是基向量.故必定线性相关.反之,若12,,,r p p p 线性无关,则必有0r m ≤≤.当r m =时,12(,,,)r B p p p = 就是一个基;当r m <时,一定可以从约束矩阵A 的后n r -个列向量中选出m r -个,不妨设为12,,,r r m p p p ++ ,使121(,,,,,,)r r m B p p p p p += 成为一个基.由于x 是可行解,因此1rj j j x p b ==∑,从而必有1mj j j x p b ==∑.由此可知x 是关于B 的基本可行解.定理 2 x 是(LP )的基本可行解的充要条件是x 为(LP )的可行域的极点.证明 由定理4.1.1和定理2.2.2知结论成立. 例2 求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的极点.1212314min ;22,2,0,1,2,3,4.j x x x x x x x x j -⎧⎪++=⎪⎨+=⎪⎪≥=⎩s.t. 解 因为约束矩阵的4个列向量依次为12341210,,,1001p p p p ⎛⎫⎛⎫⎛⎫⎛⎫==== ⎪ ⎪ ⎪ ⎪⎝⎭⎝⎭⎝⎭⎝⎭.全部基为112213314424534(,),(,),(,),(,),(,),B p p B p p B p p B p p B p p ===== 求得关于基12345,,,,B B B B B 的基本解分别为(1)(2)(3)(4)(5)(2,0,0,0),(2,0,0,0),(2,0,0,0),(0,1,0,2),(0,0,2,2)T T T T T x x x x x =====显然,(1)(2)(3),,x x x 均为退化的基本可行解,(4)(5),x x 是非退化的基本可行解.可行域有三个极点:(2,0,0,0)T ,(0,1,0,2)T ,(0,0,2,2)T .定理3 若(LP )有可行解,则它必有基本可行解. 证明 由定理2.2.1及定理4.1.2知结论成立.定理4 若(LP )的可行域K 非空有界,则(LP )必存在最优解,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基本可行解为最优解.证明 根据推论 2.2.6,(LP )的任一可行解x 都可表示为(LP )的全部基本可行解12,,,k x x x 的凸组合,即 1,ki i i x x x K λ==∀∈∑,其中10(1,2,,),1ki i i i k λλ=≥==∑ .设s x 是使(LP )中目标函数值达到最小的基本可行解,即 1min T T s i i kc x c x ≤≤=,则11,k kTTT T i i i s s i i c x c x c x c x x K λλ===≥=∀∈∑∑.这表明,基本可行解s x 为(LP )的最优解.定理5 设(LP )的可行域K 无界,则(LP )存在最优解的充要条件是对K 的任一极方向d ,均有0T c d ≥.证明 根据定理2.2.10,(LP )的任一可行解x 都可写成11kli i j j i j x x d λμ===+∑∑,其中12,,,k x x x 为(LP )的全部基本可行解,12,,,l d d d 为K 的全部极方向,且10(1,2,,),1,0(1,2,,)ki i j i i k j l λλμ=≥==≥=∑ .于是,(LP )等价于下面以0(1,2,,)0(1,2,,)i j i k j l λμ≥=≥= 和为决策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111min ()();1,0,1,2,,,0,1,2,,.k lT Ti i j j i j k i i i j c x c d i k j l λμλλμ===⎧+⎪⎪⎪⎪=⎨⎪⎪≥=⎪≥=⎪⎩∑∑∑ s.t. 由于j μ可以任意大,因此若存在某个j d ,使0T j c d <,则上述问题的目标函数无下界,从而不存在最优解,从而(LP )不存在最优解.若1,2,,j l ∀= ,均有0T j c d ≥,设1min T T s i i kc x c x ≤≤=,则11()(),k lTTT T i i j j s i j c x c x c d c x x K λμ===+≥∀∈∑∑.所以基本可行解s x 是(LP )的最优解.推论6 若(LP )的可行域K 无界,且(LP )存在最优解,则至少存在一个基本可行解为最优解.证明 由定理4.1.5的证明过程可知结论成立.定理7 设在(LP )的全部基本可行解12,,,k x x x 中,使目标函数值最小者为12,,,s i i i x x x ;在K 的全部极方向12,,,l d d d 中,满足0T j c d =者为12,,,t j j j d d d .若(LP )存在最优解,则x 为(LP )的最优解的充要条件是存在10(1,2,,),1,0(1,2,,)pp qsi i j p p s q t λλμ=≥==≥=∑使11p p q q s ti i j j p q x x d λμ===+∑∑. (*)证明 因为(LP )存在最优解,所以由定理4.1.4和推论4.1.6及其证明知,基本可行解12,,,s i i i x x x 是(LP )的最优解.设x 具有(*)式的形式,则由推论2.2.6和定理2.2.10知,x 为(LP )的可行解,从而由(*)式知,111p p q q s tTTT T i i j j i p q c x c x c d c x λμ===+=∑∑因此,x 为(LP )的最优解.反之,设x 为(LP )的任一最优解,则x 为可行解,于是由推论2.2.6和定理2.2.10知,存在 10(1,2,,),1,0(1,2,,)ki i j i i k j l λλμ=≥==≥=∑ ,使 11k li i j j i j x x d λμ===+∑∑. (**)根据定理1.1.5,有 0,1,2,,T j c d j l ≥= , 且由1i x 为最优解知1,1,2,,T T i i c x c x i k ≥= .从而由上述两式容易用反证法证明:若(**)式中某个0i λ>,则i x 必为(LP )的最优解;若(**)式中某个0j μ>,则必有0T j c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