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

方法: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共80例,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对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转归情况等等。

结果:80例患者中,≥60岁占比为28例(35.00%),40~59岁占比24例(30.00%),18~39岁占比16例(20.00%),18岁以下12例(15.00%)。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24h病例占比为4例(5.00%),1~24h病例占比为8例(10.00%),0.5~0.9h病例占比为8例(10.00%),<0.5h病例占比为60例(75.00%)。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病例占比64例(80.00%),口服病例占比16例(20.00%),外用病例占比0例(0.00%)。

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类型:红花注射液20例,舒血宁注射液10例,丹参注射液10例,参麦注射液5例,注射用血塞通5例,肺炎合剂20例,其他10例。

结论:中药制剂由于患者的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差异不同,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必须加强中药制剂的管理,特别是注射剂,从而提高用药安全程度。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药房管理;合理用药;用药禁忌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0-0209-01
用药安全对患者的疗效、生命尤为关键。

但是,在使用药品治疗患者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占比正在升高,由于药品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多达250万[1]。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药材,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少,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事件也呈逐年增加趋势[2]。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药房管理措施。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共80例,男患者30例,女患者50例,年龄5~88岁,平均年龄为38.00±10.50岁,全部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3],对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转归情况等。

1.3 观察指标
分析80例患者的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采用%形式
表示,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60岁占比为28例(35.00%),40~59岁占比24例(30.00%),18~39
岁占比16例(20.00%),18岁以下12例(15.00%)。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24h病例占比为
4例(5.00%),1~24h病例占比为8例(10.00%),0.5~1h病例占比为8例(10.00%),
<0.5h病例占比为60例(75.00%)。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病例占比64例(80.00%),口服
病例占比16例(20.00%),外用病例占比0例(0.00%)。

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类型:
红花注射液20例(25.00%),舒血宁注射液10例(12.50%),丹参注射液10例
(12.50%),参麦注射液5例(6.25%),注射用血塞通5例(6.25%),肺炎合剂20例(25.00%),其他10例(12.50%)。

全部患者停止用药以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3.讨论
用药安全是患者的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不合理用药的占比明显升高,合理
用药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中药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少,但是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
不良反应[2]。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见,(1)老龄人比年轻人不良反应率更高,其原因在于老
龄人身体机能减退,身体免疫力降低。

因此,对于老龄患者的中药制剂治疗,必须慎重选择
合适的药物类型和给药方式。

(2)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一般发生在用药后的半小时内。


要症状可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一般发生在用药后的10分钟内。

因此必须加强患者用药1
小时内的用药监测。

如果发现患者反应异常,则需要停止用药治疗,严重患者需要进行对应
治疗。

(3)静脉滴注是导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应当严格掌握注射类中药制剂
的适应症,并且尽量选择口服类中药制剂进行治疗。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导致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因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患者因素。

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身体对药物的耐受度、药物过敏情况存在一定
差异,尤其是女性、儿童、老龄人,对药物的耐受度普遍较差。

因此,在患者使用中药制剂
药物的时候,需要耐心讲解药物使用说明,并且向患者强调注意事项,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
应[4]。

其二,药品因素。

药物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当患者使用药物时间不当、频次不当、用量不当、方式不当,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5]。

其三,选用因素。

当选用中药制剂时候不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准确的辨证,会导致药不对症,从而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选择用药时,应当询问患者的辨证,合理搭配药物的类型
和用量。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由于患者的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类型差异不同,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必须加强中药制剂的管理,特别是注射剂,从而提高用
药安全程度。

【参考文献】
[1]广妍鹭,蒋妮,于洁.儿科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措施分析[J].当代医
学,2018,24(27):119-121.
[2]蒋国振.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方法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018,18(59):193,196.
[3]莫望春,汪锦飘.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的分析及相关药物管理方法的改进[J].中医药导报,2018,24(13):62-65.
[4]秦延讯.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措施分析[J].智慧健康,2018,4(20):101-102.
[5]戚发恒.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05):98-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