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效应2
第三章
共轭效应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制药092 组员:王桂花 江国秀 王培韬 吴爱兰 李秋明 杨 丹 逯凤肖 学号:0907040257 0907040260 0907040259
0907040269
Content
电子离域与共轭效应
静态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
超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及化学反应影响
在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分子中,C=O与 C=C形成共轭体系,对反应方向和反应产物带来 很大影响,是这些醛、酮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性 质。
例如:
HCN与丙烯醛主要发生1,4-加成。
3.对反应机理的影响
共轭效应对反应机理的影响,常表现为对 反应中间体或产物的稳定性的影响。 例如:卤代烷的水解反应中
如:
-C效应:C=S <C=O (2)电荷 带正电荷的取代基对电子的吸引力比中性大,-C效应 增强。带负电荷的取代基对电子的排斥力比中性大,+C效 应增强。如: -C效应:C=N+R2>C=NR +C效应:-O->-OR>-O+R2
(四)共轭效应相对强度的测定方 法
共轭效应的方向与强弱,有实验确定。从含有某些官能 团的一系列饱和芳香化合物的偶极距测定数据,可比较官能 团共轭效应的强度和电子转移方向。如: CH3 Cl Cl NO2 CH3 NO2
u=6.20x10-30c.m u=5.67x10-30c.m ⊿u=+0.53x10-30c.m 氯苯中Cl显+C效应 u=14.11x10-30c.m u=11.81x10-30c.m ⊿u=-2.30x10-30c.m NO2表现为-C效应
由相关的饱和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偶极距差值⊿u, 可大致估计某些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强度。
C C C O
常见基团:-NO2, -CN, -COOH, -COOR, CONH2, -CONHR, -CONR2, -CHO, -COR, -SO3R, -SO2R, -NO, -Ar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统称为电子效应,对有机分子的反 应活性有较大影响。
-I和-C
O N O
O C + OHOCH3
化合物
氢化热
差值
乙烯
137.2kJ· -1 mol
2×137.2238.9=35.5
1,3-丁二烯
238.9kJ· -1 mol
键长
键长介于单键 和双键之间
一.电子离域于共轭效应
定义:每个成键电子不仅受到成键原子原子核的作 用,而且也受到其他原子核的作用,因而分子整 体能量降低,体系趋于稳定。这种现象称为电子 的离域,这种键称为离域键,由此产生的额外的 稳定能称离域能。 包含着这样一些离域键的体系统称为共轭体 系,在共轭体系中原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 叫共轭效应或C效应。按照其起源,可分为静态 共轭和动态共轭。
当C-H键与双键直接相连时, C-H键的强度减弱,H原子的 活性增加。
H H C CH O H
羰基化合物的α-C 原子 的H原子在取代反应中是活泼的
根据共轭体系中电子流动的方向: 给出电子的基团称为+C基团; 吸引电子的基团称为-C基团
。
与C=C直接相连的 原子具有重键,并 带部分正电荷。
。
-C基团
O2N
O C O- + CH3OH
+C
HO
O C + OHOCH3
O2N
O C O- + CH3OH
更容易接受 亲核试剂的 进攻
对于具有-I和+C效应的取代基,当+C>-I,时,取代基显示供电子效应,底
物有利于亲电试剂的进攻
;
当+C<-I时,取代基显示吸电子 效应,底物有利于亲核试剂的 进攻。
静态时:
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在分子或离子以及 自由基中,能够形成p轨道或p轨道 离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相邻碳原 子(或其他原子)以及与之相结的 所有s键必须处于同一平面。多个p 轨道相互平行,重叠组成包括多个 原子的大p键, p键上的p电子不是 局域在两个碳上,而是在整个共轭 体系中离域。
由于形成共轭p键而引起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共轭能:体系能量降低,分子得到稳定。
三)共轭效应体系
二)p-p共轭
O C C C C C C C C C C C N C C C C C H
C1
C2
C3
C4
二)p-p共轭
Cl C C
O R C OH
CH3 CH CH CH2
CH3 C3 H
C2
C1+ H
H
三)π-π共轭体系
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 增大,-C 增强:
相同的元素,带正电荷的原子,-C效 应较强:
>
仲
>
伯
对苯环在亲电反应中活性的影响如下: (CH3)3->(CH3)2CH->CH3CH2->CH3->H-
超共轭(Hyperconjugation):当C-H键的s轨道与p键或p轨道形成一定程度的重叠, 发生电子离域现象,形成的共轭,叫做超共轭效应。比共轭效应小得多
。
H H C CH CH2 H
键传导,而共轭效应则是通过π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链传递, 靠电子离域传递。 (4)传到距离 递。 诱导效应是短程效应,共轭效应可远程传
(5)结构特征 单双键交替,共轭体系中所有原子平面。 (6)影响的结构 尝试共轭体系中各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出现 疏密交替的现象。如:
δ+ δδ+ δ-
CH3
CH
=CH-CHΒιβλιοθήκη CH2(三) 共轭效应相对强度的影响因素
共轭效应按电子的转移方向可分为供(或给)电共轭效 应(即+C效应)和吸电共轭效应(即-C效应)。
通常将共轭体系中,给出π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共轭 效应称为+C效应,吸引π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显示出的共 轭效应称为-C效应。如: ..
+C效应:CH2=CH-Cl
-C效应:CH2=CH-CH=O 取代基共轭效应的强弱取决于组成该体系原子的性质、 共价状态、键的性质、空间排布等因素,可通过偶极距测 定或有周期变导出。
C NR2
>
C N R
四)p - π共轭体系:
电负性越大的电子,+C 效应越小
C C NR2 > C C OH > C C F
同族元素
C C F
C C Cl C C Br C C I
主量子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p 轨道与双键中的π轨道重叠越困难, 电子离域程度小,+C 越小。
四.超共轭效应
定义:共轭效应也发生在单键和重键之间,如δ键和π键、δ 键和P键、甚至δ键和δ键间也显示一定程度的离域现象, 这种称为超共轭效应。 一般诱导效应,当烷基连在sp2杂化的苯环时,与氢比较呈现 供电的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强度顺序为: 叔
(4)共 轭体系可以发生共轭加成。
(5)易激化,折射率增高。
(二)共轭效应的特征
与诱导效应相同,共轭效应也是分子中原子之间相互 影响的电子效应,但他的存在方式、传导方式、传到距离 等方面都与诱导效应不同。
如:
(1)存在
诱导效应应存在于一切键上,而共轭效应存在于 共轭体系中
(2)起因 其中,共轭效应起因于电子的离域,而不仅是极 性或极化效应。 (3)传导方式 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或极化沿δ、π
这些因素有:
(1)周期律 同周期,从左至右,随中心原子的原子序数增加,电负性增加,+C 效应降低,-C效应增加,如: +C效应:-NR2>-OR>-F -C效应:C=O>C=NR>C=CR2 同族,随原子序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外层P轨道也变大,与π键 重叠得难,P-Π共轭能力减弱,故+C效应减小。如 +C效应:-F>-Cl>-Br>-I -OR>-SR>-SeR -O->-S->-Se->-Te同族中,随原子序数增加,电负性减小,故-C效应减弱。
(分子没有参加 反应)
δ
C C Cl
δ
δ
-I > +C
动态时:
(分子处于反应 中)
C C Cl
δ
+C > -I
五.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及影响
1.对化合物酸碱性的影响
羧酸的酸性比醇强,是因为羧酸分子中具有 P-π共轭,增大了O-H键的极性,促使氢容易离解, 且形成的羧基负离子更稳定。
2.对反应方向和反应产物的影响
CH3Br主要按SN2历程,而(CH3)3C-Br水解则遵 循SN1历程。
4.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共轭效应对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影响很大, 如在卤代苯的邻、对位上连有硝基,其碱 性水解反应活性随硝基个数的增大而增大。
二.静态共轭效应
(一)共轭效应的表现
(1)电子云密度发生了平均化,引起了键长平均化,单、重键的差别减少或者消
0.135nm 0.148nm
c-c 0154nm
C=C0.134nm
CH=CH-CH=CH
(2)体系趋于稳定,氢化热降低。如:
氢化热/(KJ/MOL) 2H2
254 226
2H2
(3)各能级之间能量差减少,只是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