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自我意识
的、涉及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
3、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
★自我的分化
★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强
★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
独立性日益增强
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
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形成 与发展的前提
社会互动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因素
名字与身体联系
用动作、微笑反应 用名字称呼自己
Hale Waihona Puke 用 “我”称呼自己(3岁左右)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被动性、依从性 ★表面性、局限性 ★情绪性、不稳定性
2、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从受外部条件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制约 ★从注重行为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动机 ★独立性日渐发展,有了一定的批判性 ★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概括程度
但是不断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学生们可能会为了保护他 们的自我价值感而找借口掩饰他们拙劣的成绩……此外也可 能做一些降低成功率的事,这就是自我设障: ▲制定过高的目标(让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 ▲拖延(刻意浪费时间) ▲努力减退(故意不努力) ▲饮酒或吸毒(降低自己的效率) 学生渴望成功,却又采取了相反的行动,这似乎自相矛盾。 但是如果他们确信自己无法完成任务的话,他们就会不断地 寻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败,从而维持自我价值 。
1、物—我知觉分化:有了主体意识 1岁末 2、人—我知觉分化:分清自己与他人 2岁多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熟练正确运用人称代词“我”
2岁末-3岁
以儿童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为例
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几个月)
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1岁末)
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1.5—2岁)
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2岁左右)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他人的 注意与重视。
心理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自己在 政治、宗教、道德、知识上的进步。
5.自我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
理想的自我并不一定在客观上有价值,它 是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
三、自我表现
含义:个体通过对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
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 印象的过程。
社会意义:为人际交往提供个人信息
形式:表里如一
表里不一
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 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心问题,解决了特殊 问题,自我意识就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旨 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以调 节自己的行动,更好地适应环境。
1.自我把自身作为个体活动的参照
个体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容都是以自身 为参照的。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很多是相对 自身状态而言的。
2.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 发动者
亲密对孤独阶段 这是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阶段。在与他人同甘共苦、 相互关怀中建立亲密感。但若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分 担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不能互相关心 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景中去。
(7)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阶段 只要两个人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亲密性,他们的 兴趣就开始扩展到不仅仅限于他们两个人,他们变得 关怀培育下一代了。
(3)学前期
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活动性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活动 范围大大扩展,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大,表现出极大的 主动性。另一方面,他们对所想做的事又具有内疚感,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恋母情结的冲突,一部分原因是超我 的发展带来的刻板性。
(4)学龄初期
勤奋对自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 力的提高,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广泛、深刻。活动空间 的扩大也使得影响他们的人已不限于父母。但在这一阶 段,其勤奋行为往往带来不当的后果。因此,若将此看 作是捣乱,则易使其自卑。
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前提。 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环境因素;个性因素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奥尔波特) 物质自我: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它的中心是个体的躯体。
又称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认识,是
个体的中心部分。 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认识,即个体能感
(5)青春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题。对 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方法,经常考虑自己到底 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 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逐渐疏远父母,从 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 友谊。
(6)成年早期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1.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个体反映自 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
2.自我意识的成份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自我意向)
3、自我意识与自我觉知
自我觉知是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 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1)婴儿期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倾向是识别信任和不 信任,对成人一贯的、可依赖的、可预见的行为产生信 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
(2)童年期
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父母如允许 其在安全条件下自由活动,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 对发展自主感有帮助。限制自由和多次失败会造成羞 怯和怀疑。
受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与特征。
2、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现实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在与环 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 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 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3、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
4、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 5、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
一致性: 自我使个体的活动在无外界压力或与压力 相对抗时保持一致。 独特性与共同性: 自我总是要寻求个体活动的特色。
4.不同的自我占优势时,引起不同的 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
物质的自我占优势:
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其外表、 物质欲望的满足,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与爱护等。
社会的自我占优势:
的判断。
途径:社会比较
自我评估
二、自我增强
含义: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 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 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得到提升。
自我增强的途径:
▲ 向下的社会比较 ▲ 选择性遗忘 ▲ 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 缺陷补偿 ▲ 自我防御性归因 ▲ 自我设障
保护个体的能力感是每个人最优先的考虑之一。很显然,在 小事情上获得成功是维持甚至是加强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
(8)成熟期
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否活得 有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最大的失望,即觉 得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没有机会再过另一种 生活了。以厌恶掩藏失望。
1、社会经济地位 2、社会文化环境 3、家庭 4、角色扮演 5、他人评价 6、参照群体
第三节 自我过程
人们在形成自我意识或发展成什么样的
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常常有意无意地进行着一
些心理加工过程,这些过程统称为自我过程。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表现等
一、自我评价
含义: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肯定与否定
觉察者:使个体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干得如何,并以此为依据。
调节者:根据觉察的情况,评价自己
的行动,从而决定保持还是改变活动
的内容、方向和强度。
发动者:是个体活动的动力。个体活
动并非是由外部要求所决定的,其内
部的标准和内在需求也控制着他的活
动,使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活
动。
3.自我使个体活动具有一致性、 独特性、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