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约:贫困。
(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手法。
孔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答案】(1)比喻;颜渊(2)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解析】【分析】(1)首句翻译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故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所以孔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
第二句解释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 孔子突出地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
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
而孔子弟子中的颜渊,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2)题干中要求“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结合第一、第二句释义,及第三句释义“智者对事理通达,流动无凝滞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爱水。
仁者,安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厚重沉稳而不改变,像山一般,所以喜欢山”,朱熹认为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可分析得出: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故答案为:⑴比喻;颜渊⑵ 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点评】①孔子用水比喻智者。
用山来比喻仁者。
所以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孔子曾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所以孔子弟子中“君子固穷”的代表人物是颜渊。
②在孔子看来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自心天生自然的道德,如果人能够完全遵守这样的道德,那他的内心便有主心骨,不会被外界事物所动摇。
所以说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
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
所以说具有“仁德”修养的人能安于穷困,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参考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朱熹说:智者对事理通达,流动无凝滞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爱水。
仁者,安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厚重沉稳而不改变,像山一般,所以喜欢山。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
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
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
如此者,制人者也。
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①,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②。
约束则解,结纽则绝。
故亲不在约束、结纽。
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
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③为之也。
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④。
官职亦然。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
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
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注释】①胥:从。
②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
③士:事。
④容:指天子圣德。
(二)随①以汉东诸侯叛楚。
冬,楚斗榖於菟②帅师伐随,取成而还。
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
楚人许之。
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
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
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注释】①随:国名。
②斗榖於菟:人名。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恃与国,幸名利与:结交B. 人佚亦佚佚:安逸C. 故先王贵当,贵周周:周密D. 以为天下以为:认为(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则边竟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 随之见伐哀吾生之须臾C. 宋其亡乎其皆出于此乎D. 会于薄以释之而君幸于赵王(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
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5)依据短文(一)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二)“楚人许之”的意图。
(6)请结合短文(一)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①,如其仁。
”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注释】①如其仁:就是仁。
【答案】(1)D(2)D(3)B(4)答案示例: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
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5)答案示例: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6)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
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解析】【分析】(1)D选项,“以为: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
译文为:以此来治理天下。
故选D。
(2)A选项,两个“则”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
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C选项,两个“其”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
D选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
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
故选D。
(3)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和“制造”错误,如此:像这样的国家;制:被控制;译文为: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
故选B。
(4)赋分点:①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
②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
(5)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
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根据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测:“秋,诸侯会宋公于盂”“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也可以根据目夷目夷的话反面论证: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
宋其亡乎”。
(6)“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为:“孔子说:‘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
这是仁,这是仁’”“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
”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一中“三制”以及“不独举,不擅功”等内容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⑴D;⑵D;⑶B;⑷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
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⑸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⑹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