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
黄爱凤
【设计思路】:
“比的应用”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分数应用题和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它是“平均”问题的发展,显然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本课要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并不困难,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自主地探索,并会灵活运用是我思考的主要问题。
因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给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感受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材中例题脱离学生实际,因此我为学生提供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两人合资做生意,赚的钱怎样合理分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身边的数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充分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并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发、质疑,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3、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性,重视课外知识性教学内容,让数学课的内容丰富起来。
从例题到练习我都精心选择了富有生活气息,有教育意义的题材,进行学科整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教学目标】
1、应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理解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通过对一题多解教学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感。
【教学流程】
一、联想练习:说说每种数量之间的份数关系
白兔与灰兔的只数比是3:4
玉米、花生、棉花种植面积的比是1:2:3
(设计意图:联想练习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比、分数、份数之间灵活转换,为下面的算法多样化作好铺垫。
)
二、创设情境
陈叔叔和王叔叔,他们俩合资开了一家儿童文具店,经过一年的辛勤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其他费用,共获纯利润10万元。
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分钱的
事。
1、谈一谈:他们该怎么分?
(预设:平均分,有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根据投资的多少分配)
补充:陈叔叔投资了3万元,王叔叔投资了2万元。
2、猜猜看,谁分到的多一点?为什么?(投资额是3:2,所以分得的钱也应该是几比几)
师生归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板书课题)
3、陈叔叔和王叔叔各分得多少万元?(完整出示题目)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
三、探索交流
1.学生活动:先自己独立尝试着解答,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内的伙伴,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比比谁的方法更好。
(1)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
(2)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参与并适当指导,同时收集各种方案的解法,请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
2.集体交流。
a.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你们的解答方法。
说说你的想法。
方法一:3+2=5 陈叔叔10÷5×3=6(万元)王叔叔 10÷5×2=4(万元)
方法二:陈叔叔10×3/3+2=6(万元)王叔叔 10×2/3+2=4(万元)方法三:陈叔叔10/(1+2/3)王叔叔10/(1+3/2)
b.比较各种方法,明确可以先求出每一份的量,再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重点研究第二种(出示思考):
(1)分配什么?按什么来分配的?
(2)解题的方法是怎样的?
(3)怎么检验?(1)两人的钱数相加(2)两人的钱数相比
师问:解题关键是什么?(把比转化成分数,也就是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说说单位“1”,分率,以及分率对应量是什么。
c.师问: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4.教学例3
(1)出示,读题,尝试解答
(2)交流展示各种方法,你打算如何检验?
这题与刚才做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告诉我们总数,都是按照比分成几部分(都可以看成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连比
5.分析归纳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总数,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
(2)解答的思路是怎样的?(归一)(把比化成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应用题)
三、知识应用
1、你们见过野生丹顶鹤吗?它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和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的数量约是1:3。
全世界现在大约有2000只,我国和其他国家各有多少只丹顶鹤?(你有什么感想?)
2、选择题:
(1)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2)一根铁丝长60厘米,把它折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和宽的比是3:2,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A、36、24
B、18、12
C、30、20
3、其实在你身上也藏着“按比例分配”的学问呢!说说你的身高,猜猜自己头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老师曾经看到这样一条信息: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
根据这条信息,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长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四、反思评价
1、在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2、作业布置:练习十三1-4题
【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完后,我心里有种深深的失落感。
在教学设计上自我感觉还不错,在前几天自己班试上时,感觉非常顺利,学生也精彩倍出。
但在今天的借班上课为什么感觉到如此的艰难。
回忆起很多次的公开课都出现类似问题: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举手学生廖廖无几。
原因何在呢?我想,首先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在高年级上课缺少激励性语言,不善于表扬学
生,也缺乏幽默、风趣的语言。
其次,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教的学生来设计课,完整的表述,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
缺少研究不同类型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课堂应变能力不够。
所以,遇到思维活跃的学生,课堂就精彩,遇到学生不举手、不开口时,就束手无策。
我想,今后上公开课一定要多研究学生,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多一些激励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