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分析研究韦小宝历旅13班[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个体制的特点可简单归结为: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化;管理方法的高度行政化。

按照这一模式的发展,苏联曾一度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也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而中国国情错综复杂,这种模式在农业占主要地位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斯大林,斯大林模式,政治经济体制,中国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

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因此他主张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资金积累。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俄国早期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受到拜占廷的强烈影响,从俄国统一国家形成时起,莫斯科沿袭了拜占廷的专制统治制度沙皇。

十月革命后为稳定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所必须的高度中央集权这些都为斯模的形成提供了最近本的社会氛围。

2、俄国落后的经济和文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落后,小农意识强,再加上文化落后。

3、列宁死后苏共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及列宁去世前对斯大林的信任。

4、国际环境和二战的影响。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诞生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被西方称为“红色的孤岛”。

苏维埃政权诞生后不久,就遭到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

然而这一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却被斯大林长期固定下来。

二战更强化了这种体制。

5、苏联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

苏联当时经济严重落后而且又遭到战争的破坏,为了应付可能爆发的战争,苏联必须以最快速度把一些具有国防意义的工业搞上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只能通过高度集中,调动有限的资金、资源,发展最急需的工业部门。

(二)主观因素第一、斯大林个人因素。

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忌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

当他感到自己的错误威胁其地位、威望时,他往往采取高压手段清除对手,压制不同意见,并伴之个人崇拜,以维护其权力。

第二、错误的理论指导。

斯大林不从俄国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张取消商业,他说:“国家、国营工业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农民的商品供应者,而农民也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工业、国家的粮食工作方法者,这有什么不好呢?”邓小平指出,斯大林这里说的取消“中介人”就是指取消商业,商业没有了,就不存在商品流通了,那也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了。

这种思想是他对商品经济的错误看法的必然反映。

在斯大林看来,资本主义的根就“藏在商品生产里”,也正是这个原因,斯大林急于结束新经济政策,急于搞农业全盘集体化,尽快消灭在他看来迫使苏维埃从事商业和商品流通的小生产者。

就这样,斯大林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坚持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坚持产品经济观,以此理论为基础,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四、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影响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五、斯大林模式为何最终在中国行不通1、从国情来看中国在100多年来不断地遭受外来侵略和封建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古老的大国元气丧失殆尽,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不发达和文化教育落后的烂摊子。

我们改造社会,只能在历史的遗产上着手创业。

走什么样的路,固然可以选择,但历史留下的基础和起点,是无法挑选也无法逃避的,我们观察、分析和处理中国的问题,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点上,这就叫从本国国情出发。

2、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在政治方面: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

联盟制有名无实,民主法治被忽视,领导终身任职,权利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

在经济方面:建成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实行工商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办法实行高积累多投资,发展粗放型经济。

片面发展重工业,建立准军事型的经济,并以此提高国力,赶超资本主义国家。

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3、中国领导人的觉悟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是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对于苏联模式,他还列举了几个主要问题:(1) 苏联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问题上,对轻工业和农业不重视,结果吃了亏。

(2)对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得不好,没有照顾到人民的生活,“一条腿”走路。

(3)斯大林只着重讲技术,讲技术干部,只要干部,不要政治,不要群众。

(4)在工业问题上,注意了重工业,没有注意轻工业,重工业内部相互关系上,没有提出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泽东还指出,斯大林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只讲经济基础,不讲上层建筑。

毛泽东认为,这些问题是由于斯大林脱离马列主义造成的。

由于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因此,毛泽东总结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从纠正斯大林的经济理论入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这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六、总结斯大林模式实质上是落后国家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在战争时期和战后初期,应该说斯大林模式确实发挥出巨大作用,很难有比它更好的选择。

但在战后的和平时期,对这种模式没有加以根本性的变革,则会遗患无穷。

再者,立足中国国情,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人口众多,这就决定了要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此外农业是民生之本,其本身也是不可忽视的。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下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还有斯大林模式片面重视城市工业,轻视农业发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的积极性,致使经济发展畸形。

历史学家也曾评论道:“(斯大林)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是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忽视轻工业,造成消费品供应不足,消费品的生产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影响力人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故综上所述及结合中国历史国情,不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注重农业发展,不切实落实民主法治,不能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及一定程度上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斯大林模拟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1]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J].探索与争鸣.2010(02)[2]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01)[3]邢和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01)[4]张亦民,赵向前,华洪珍.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J].探索.2003(01)[5]房广顺.毛泽东对苏联体制模式的借鉴与反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05)[6]刘薇.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评价[J].学理论.2015(01)[7]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