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历史统一的必然性和秦统一中国的偶然性
作者:史景峰
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9年第12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剌秦王的故事千古流传。
虽然历史的假设都不能成为现实,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假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如果大胆推测荆轲刺秦王成功,那么历史是否会被改写?一些学者认为即使荆轲刺秦王成功,但是秦统一中国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只是延缓或推迟秦统一中国的时间。
对此,笔者是不认同的。
一个钉子可以改变战事的成败,历史上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改变事情的进展。
我认为不能以已经成为现实的事情来推论未曾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事件进行有益的探讨。
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有秦、齐、赵、楚。
有可能统一中国的是秦和齐。
齐国文明发达,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齐国在地理上有着很好的自然条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太公时期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相齐后,又“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为齐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政治文化上,齐国既不像鲁国一样死死拘束于彻底的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样以“夷狄自置”,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
假设齐国统一六国,我们的文化底蕴将是另一番情景。
但是齐的统一毁于一件偶然的事件。
齐灭掉宋国,引起诸侯的猜忌,弱小的燕国率领诸侯几乎灭掉不可一世的齐国。
在国家命运攸关的时候,重要人物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影响形势的发展变化。
燕国凭借乐毅几乎灭掉强大的齐国,但是伴随重用乐毅的燕昭王的去世,形势逆转,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
齐国的田单凭借即墨一城的兵力击败燕军,随后收复齐国的全部国土。
齐国实力大损,已没有统一六国的能力。
明代学者张燧说乐毅:“兵久于外,而燕人无怨心,诸侯无异议。
其所以镇抚内外,必有道矣……使毅不遭惠王之隙,以燕、齐之众而临二城,磨以岁月,虽田单之智,将何能为乎。
”
秦自从商鞅变法,实力大增。
后来,秦虽具有统一六国的实力,但是它在统一的进程中也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秦发动上党战役,是一件偶然事件,“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郡给赵国,秦遂把矛头对准赵国。
赵国是四战之地,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很强。
秦国派大将王龁攻赵,赵国派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廉颇迎战。
针对秦国速战速决的思想,“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廉颇熟知当前敌我的动态,知道如何保存自己,战胜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