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 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 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而是处在现实中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 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 人。”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 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 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 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 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 义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 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 论是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比这更多的东 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 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 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 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 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 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 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 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 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 贡献,因而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
现实的人是历史的真正主体
“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 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 和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他只承认事物横向之间的规律,不承认纵 向演化的规律,只承认局部或微观的社会 规律,不承认整体、宏观的规律。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实际上只是一种逻辑上 的横向联系,而不是时间中的纵向联系。 历史决定论总以为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 有机体”的规律,是错误的,没有一个总 体的历史。 “没有人类的历史,只有人类生活各个方 面的无数的历史”。
区别于“机械论”
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取得重大成 就,揭示了机械运动的必然性规律,许多 科学家和哲学家都确信世界服从于纯粹的 必然性,人们可以用数学手段来计算世界 的运动,完全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机械论看来,人类社会仅仅是自然界一 个毫无特殊性的组成部分,是生物界的一 个分支。历史过程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并 且这种规律在人类之前已经存在,人类及 其历史只不过是这种规律的一个例证。
理性的规律、理性的狡黠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热情支配下的人的活 动所造成的。人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热 情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没有热情,世界 上一切伟大的事情都不能成功。 人们由热情主导的行为往往达不到所期望 的结果。人类及其活动只不过是完成理性 最后目的的材料或手段。理性并不直接卷 入历史事件的斗争,而是利用人们的热情 使人们彼此之间斗争。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
人间到天国”。 “人类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 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 “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的基础,因而也从未拥有过一 个历史学家。”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却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 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2、克罗齐1866年-1952年
历史是一个永恒的事件之流,是单一的、 个别的、不重复行动的领域。历史像诗歌、 道德意识一样,是没有规律的。 他否定历史中的因果联系,反对“历史决 定论”——“先收集事实,然后按照因果关 系把它们联系起来”。
3、波普(1902-1994)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不能证伪的就是非科学的。(在自然界中,事 件的发生具有重复性,但是社会科学中的假设 只针对特殊事件,社会事件不可能照原样重复 发生)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 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 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 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 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 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 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 产物。
3、把理性的规律即逻辑作为历史规律
黑格尔用“上帝的计划”来表达历史规律, 上帝就是绝对精神。 上帝的计划先于世界历史而预先确定,世 界历史的基本环节乃至整个过程早已在这一 计划之中,好比一个大树的特性早已存在于 它由以生长的种子里——不是以现成的形态、 而是以可能性的形态。 规律是超时间、超历史的,逻辑先于历史而 存在。
历史的波浪挟着隆隆涛声和闪烁的浪花,在 无边无际和深不可测的大海上奔腾,历史是 阳光永远照射不到其底部的沉默之海。在巨 大而沉默的大海之上,高踞着在历史上造成 喧哗的人们。但恰恰像大海深处那样,沉默 而无边无际的历史内部的背后,才是进步的 本质,真正传统的本质。而短时段历史,那 种就“当前历史时刻”所写的一切不过是海 面,是只要一载入书籍薄册时就冻结和凝固 的表面。
马克思批判那种“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 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在天上的云雾中”的 观点,他找到了打开潘多拉之盒的钥匙:人类 的物质实践活动。
黑格尔:
普遍的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是精神穿越时间隧 道实现自我的过程。 历史是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最终消融在自我意 识中。 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市民社会和 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 部活动。 黑格尔不把社会团体、家庭等理解为现实的经 验的人的实现,而是理解为本身只抽象地包含 着人格因素的现实的人。
历史规律是人们的社会行动规律
(1)历史规律制约着人的自觉活动。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 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 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 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 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 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代人 从出生起就遇到既定的自然条件、经济状 况、社会关系和思想传统等等,不能任意 选择,更不能弃之不顾。
人们目的的提出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实现 程度也受此制约。人们的很多目标很少能 如愿以偿。正是因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 把支配历史过程的规律称作“自然规律”。
(2)历史规律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历史规律不会自行创造历史,所有的历史 前提也不会自动发生作用。(区别于庸俗 经济决定论) 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自然规律都可 以表述为断定某种事情不会发生。 但是由于人们活动的能动性,历史规律是 可以“违背”的。历史规律只是人们历史 活动的中轴线。可以说,历史规律以人们 对它的偏离作为实现形式。
规律是假定性的全称判断命题,即一种相 反的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趋向则是一种存在判断命题,断言某种 趋势的存在。 规律是无条件、永恒有效的,趋向只在特 定条件下发生,有时间上的开端和终结。
为什么否认历史规律?
主要理由:历史中发生的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不重 复的、无规则的,因为不能像自然科学定律那样定 义历史规律。 思路反思:停留于传统的史学眼界力,关注的只是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杰出人物)。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一、肯定历史必然性与规律性的历史哲学传统
1、把历史的必然性看作命运、天命或神意 奥古斯汀《上帝之城》
上帝选择的得救之人构成了 上帝之城,被上帝所摒弃的 人构成了尘世之城的社会。 上帝之城的人升入永恒的 天国,尘世之城的人堕入死 灭的地域。
“前定论”
用上帝的计划来表征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并 将它说成至高无上和不可改变的。 实际上,这是在鼓吹一种以必然性面貌出现 的偶然性。在这里,历史实则没有必然性可 言。
三、马克思对历史规律的揭示
社会生活 社会关系
经济生活
经济关系
经济决定论??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 第二国际修正主 义首领伯恩施坦、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经 济派、孟什维克 认为社会的发展只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把经济看作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 否认政治、思想、理论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宣扬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认为革命阶级不需要有组 织、有领导地进行自觉的革命,新社会就会自然而 然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 简单地用经济因素的自动作用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和历史发展进程。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研究现实的人, 包括他们的心理、需求、交往与关系,包括 他们的本性与活动规律。总之,要研究影响 人的一切因素,并把他们作为一切存在中最 基本的存在进行研究。
而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一般从生产方式出发, 它一般强调社会而忽视个体,强调生产忽视 需要,强调国家忽视人群共同体,强调社会 意识形态忽视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强调社 会发展规律忽视个体行为规律,强调物质生 产忽视人类自身再生产,强调人的阶级性忽 视人的本性与本质。结果导致了对历史唯物 主义的片面理解。
“大自然的计划”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心意追求自己的目标, 并且他们的目标与行动往往彼此相互冲突, 却又不知不觉地朝着一个他们不知道的 “自然目标”前进。
人类整体根本不可能有理性的目标和计划, 但却有可能有一个服从某种确定的自然计 划的历史。
“内在目的论”
大自然创造出人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本 质。但是尽管历史中存在自由意志,但在 偶然性中仍能看到普遍规律的作用,人类 不可能在偶然性的统治下取得进步。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 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 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 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 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人们往往热衷于思辨地讨论“群众、阶级、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等概念的要素、内在规定性、形 式、功能等等,而不关心具体的、现实的、 历史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