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古代中国文化(测)-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一、选择题(15*4=60分)1 •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这表明韩非子A .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B .具有民本思想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D •强调忠君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泊‘三者逆贝恢下乱夭T之常道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韩非子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因此选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韩非子2•“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 .有所为有所不为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 .格物致知,自我修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说的意思是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三公的地步,也跟没了下半截的马鞭子一样, 没有个好结果。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强调自我克制,官无大小,都要有廉洁为公思想。
故选 C O ABD 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一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想束缚,故A 排除。
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只符合梁启超,故 于颠覆传统儒学的信条,故 C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梁启超思想料表现了变革时代3.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进步意义是A .反对君主专制B .反对私有制C .倡导民主自由D •反对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试題外析:本题主5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茯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必循夭下之公,天下非一姓 之私也”说明王夭之批判君主专制.所以答案选打反对私有制,J 倡导民王目由以及D.反对中央集权, 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 4•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 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
梁启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
……辱莫大于心奴, 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这说明两者 A •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B •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 C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D .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辱莫大于 心奴,而身奴为末矣 ...... 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反映了王阳明和梁启超都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故D 正确。
王阳明没有主张摆脱封建思5.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
材B 排除。
王阳明的目的不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B .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D .暴政统治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答案】B【解析】试題分析:本题主S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孟子的竜思天下有道德和正爻时,就^^ 它来约束自已,当天下无道时」就S追求道德和正义,士无论何时都不勇失去道德和正义匕因此A项不是材料的体现,故排除心,材料中的士相当于知识分子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表明积极进取的精補,故B正确;战国时期百家争呜,僥家思想成为傍人们普遍信仰与史实不符J故排琼G材料中没有休现暴政导致系列社会冋题,只是提出了士的目我修身要求,故D排除.所以答案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C.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D .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摈弃汉唐训诂之学”“回复圣人之道”,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强调义理是为了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答案为D项。
三纲五常是汉朝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宋明理学所强调的圣人之道不符合,排除A项;B项不符合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C项是宋明理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宋明理学强调义理就是为了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7•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 “秦儒既坑,厥祀随覆。
天复儒仇,儒祀而家。
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B .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C .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D .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司空图和李贽对秦朝焚书坑儒持有不同的观点, 说二者言论皆不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故A 项排除;以朝代的远近来判断说法是否真实可法不够准确,秦朝焚书坑儒事件确实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次打击, 的摧残,故C 项排除;司空图和李贽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二 者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难免具有差异性,这也是正常的,但而者评价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故D 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焚书坑儒 &《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 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 .“爱人者,人恒爱之”C . “春秋大一统”D .“无为而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晩周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此时社会思想比较活跃,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呜思想, 例如儒S 思想的代表者孟子曾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意思是说用爱对待他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关 爱,故A 项排除.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a 于这一时期的思想,但不合题意,故B 项排除;汉 朝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并不是在晚周时期大动乱形势下提出, 与题干中时间不合,但符合題竜,故C 项正确汀,无为而治,"^是春私时朗道家学派刨始人老于提出,他主张 顺应自然,但不合题意,故D 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9.自汉代儒学成为统治之学后,儒学就成为“上上之学”并持续了几千年.但明代李贽则但二者分析皆有一定的道理, 若信,这是错误的,我们应对言论本身作出判断,故B 项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多元性这一说是对古代知识分子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赞A .反对孔孟之道B.倡导平均主义C.抨击皇权专制D .批判发展儒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何题能力J从材料看,辭一直为少数士犬夫垄断, 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S为大多数人服爸,褫犬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尹h也是为了儒学的发扬光大,故选叽A项错误,李贽本身就是儒冢思想的代表人物』B项说法极端,C项错误,材料并未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希望儒冢思想能够为下层服务。
考点: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明清之际儒学•李稚思想10.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 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内容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宋代理学强调“理”是万物本源,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源,C正确;A显然错误, 可以排除;B、D是汉代儒学的特点,可以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宋明理学•特点11.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 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 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 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的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和被 重用的标准,以致儒学的经学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导致汉代后期经学的败落,出现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学被利用而成为追逐功名利禄的工具,D 正确。
儒学经学从形成之初就具有与社会现实结合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12.山东博物馆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国家一级文物,颂簋( 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
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 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
该青铜器讪R 浦氏詔匕章蓟;F 」::,mt 鬲上超n 送jrt 琳』Hl :川城WGA •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B •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C .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D •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颂豊制作精美』 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ST 」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册命的情S"可以看出 这个•铜器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研究西周的分封制,D 项正确,不能根据材料推断西周中昵期青铜铸造术的顶 峰门非除心项;西周政治制度最络走向成熟与材料无关,排除C 项错误,甲骨文标志文字幵始走向成熱 所以选D 考点:史学研究•史学理论•史料运用 1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 26项发明。
而在列举公元 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 以上现象说明A. 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 .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由此可知儒学的经的传统,A 排除;明清时期儒家正统思想逐渐僵化,B 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