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亮点、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描述马来西亚的优势,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发展的亮点,并分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双边贸易取消关税自贸区
中马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商人就去马来半岛从事商业活动。

1974年5月31日,马中两国建交,马来西亚成为东盟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004年5月,巴达维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2005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对马来西亚进行友好访问。

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

2009年6月,纳吉布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

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

2011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

中国与马来西亚是友好近邻,中马两国建交38年来,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贸往来迅速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日益深化。

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也一直稳居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

2011年,中马两国贸易额达900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创历史新高,中马双边经贸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中马合作发展亮点
近年来,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

主要出口电子产品、石油、橡胶、棕油、锡、木材、可可、纺织品;进口机械运输设备、食品和燃料等。

马来西亚资源丰富,是世界第一大锡出口国,橡胶产量,石油、马来西亚还是世界棕榈油生产大国,但大部分棕榈油只经过粗加工后就出口。

因此,在棕榈油加工、油脂化工、棕榈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市场潜力很大。

同时,马来西亚水产资源、热带农业和经济作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也大有商机。

近些年来,马来西亚电子电器产业的进口额仅次于机械和交通设备的进口额。

该行业
的第一大类产品是办公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及零件,第二大类产品是通信及音响设备,第三大类产品是电动机械、设备、器具及零件。

天然气储藏量居世界前列。

马来西亚公路和铁路主要干线贯穿马来半岛南北,航空业亦发达,加之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使马来西亚成为东南亚各国中一个颇受外资青睐的国家。

但在马来西亚工业中,机械工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相对薄弱。

中国企业可到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开拓业务,也可以在马来西亚从事家电等轻工产品的组装加工业务,利用中国国内生产的零部件,在马来西亚设组装厂,雇用当地员工,就地销售。

在农产品市场方面,马来西亚粮食作物和温带蔬菜及水果产品需大量进口。

其中,玉米、小麦、大豆和稻米在进口中占有相当比例,不少种类的产品从中国进口的数量和金额在其主要进口国家中均名列前茅。

目前,中国已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玉米供应国,占其进口量的90%。

此外,马来西亚的花生及其制品、各类水果也主要从中国进口。

二.中马之间的合作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需要向海外市场出口本国商品以实现增长,对中国而言,马来西亚是很好的出口市场。

而对马来西亚来说,中国购买大量原材料使其受益。

马来西亚在金融、旅游、会展、酒店管理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在建筑、海运、电信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马两国在服务贸易的发展基础、产业格局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使双方的服务贸易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为双方发展服务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两国进一步开放服务业,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马来西亚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

两国贸易额持续增长,2008年,双边贸易额为534.69亿美元,同比增长15.2%,提前2年实现了两国领导人制定的500亿美元目标。

2010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到742亿美元,增长42.8%。

马来西亚非常重视中马双边贸易,并在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工业部的领导下促进马来西亚对中国服务和出口关系,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有办事处。

北京的办事处主要针对华北和东北地区,除了要促进双边贸易之外还要分管投资方面的事务。


于中马贸易结构互补性强,自贸区带来的贸易便利使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2007年,双边贸易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二十七,2008年双边贸易额五百三十五亿美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五。

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中国在东盟各国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马来西亚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并且多年来一直是马来西亚橡胶和棕油产品的最大买家。

2009年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双边贸易仍十分活跃。

2010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到四百五十五亿美元。

三.中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之前金融危机对国际经融的影响,加之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基础尚不稳固。

且东南亚各国普遍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依赖性较大、内需不足的问题,东南亚区域内金融市场仍欠稳固,易受外部影响。

此外,高油价、部分国家政局波动也对东南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已经形成自贸区,在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之下,到2010年,马来西亚出口到中国的7000多种产品的关税大幅度下降,有9000多种中国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是免税,有可能从中引起恶性竞争,而且各国必须解决政治、政策及安全等问题,以营造出合适的投资环境。

四.中马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自贸区的建成十分有必要,因为只有把关税降低才会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中国银行马来西亚分部执行总裁郑经伯表示,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使得7000多种商品关税被取消或引起恶性竞争,但只要各国能以自己的长处互补,就能消除削价战并转向共同增长的道路。

他说,中国许多商品的低成本无疑是许多国家无法比较的,但各国有不同的专长和独特的条件,能够有互补的功能。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刘健也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是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双赢的制度安排。

两国之间应该深化经贸合作。

稳定双边贸易,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有利条件,努力挖掘潜力,促进双边贸易稳步增长;加强投资合作,中国政府支持中国相关企业参与马来西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利用多种融资渠
道,推动两国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扩大能源资源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拓展金融合作,加强两国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交流,加强多边协调和配合,共同推进东亚地区财金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国际金融稳定。

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重视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欢迎更多马来西亚青年学生来华留学。

加强防务安全合作。

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扩大合作。

密切两国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合作,与马来西亚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企业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自贸区协议提供的制度环境,充分了解和利用好自贸区各项协议中所提供的优惠措施和政策,了解市场,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大环境带来的新机遇中实现更好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为两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稳定、优化和透明的商业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中国市场的开放,为马来西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马来西亚企业可以更充分的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同时自贸区的建立使中国企业界了解马来西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每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十国贸易投资洽谈会对于东盟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考虑到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经济发展会减慢,所以这就需要中国和东盟合作起来共同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是依存的关系,即便中国迅速发展,它也需要辅助,尤其是能源或资源的进口。

建设自贸区能够使贸易和资本的流动更为便利及高效率,而且在这些互动过程中慢慢提升整个经济区的效率及竞争力,同时达到工业技术转移的效果。

马来西亚是东盟国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顺利建成将进一步加强中马两国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它的建立对中马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经济日报《共同推动中马互利合作再上新台阶》
[2] 中国经济网《马来西亚发展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