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1.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

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2.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5.昂:贯通斗拱斜着放置的组件,位于斗拱中线处,前尖端斜向下,后头上伸进屋内。

6.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7.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

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8.阿布辛波:是古埃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神庙位于阿斯旺以南的尼罗河畔。

它是古埃及闻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波凿岩所建的神庙。

四尊高19.8米的法老雕像占满了石窟的外立面,而在其内部则设有各种完间,用于祭奠和存放庆典用品。

9.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檩的斜撑10.表现主义派: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

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

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

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柏格、韦勃恩等。

11.一池三山: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园林模式,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池指太液池。

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

12.黄肠题凑: 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13.叉柱造: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

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

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14.缠柱造:缠柱造是古代木结构建筑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结构外观稳妥,角部两面的普柏枋上各加一个大斗和一组斗拱。

15.永定造:永定柱造是上下通柱,叉柱造是宋辽金最具代表,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

16.副阶周匝:,是中式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山西地区的古建筑,如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

在中国古建筑的塔中或者钟楼,常见这种做法17.阑额:阑额既为额枋,宋代称为阑额,是中国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18.普拍坊:普拍枋是宋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相当于清式建筑中的平板枋,它主要是用来承托斗拱。

普拍枋的位置在阑额上,柱头之间,柱头斗拱置于普拍枋之上,加固了柱子与阑额的连接。

22.羡道: 墓道。

通入墓穴的路,上不盖土。

23.悬鱼: 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位于悬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或歇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屋顶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

得名与其形状有关。

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屋顶悬垂,故名悬鱼。

: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

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

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34.嫩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发戗只得是起戗,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并且檐口平直,如象鼻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35.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

36.鸱尾:古代宫殿屋脊正脊两端的装饰性构件37.升起:宋辽建筑檐柱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现一缓和曲线38.斗口:1)斗或升上放构建的槽口2)清代模数单位39.材:宋式建筑的基本尺寸单位,材分八等,根据不同的建筑采用不同等级的材40.推山: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41.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42.样式雷: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的雷氏建筑世家43.平座:楼阁及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以短柱、铺作、草柎、地面板、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以承上荷载,通常外檐挑出平台,供人凭栏远眺44.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45.山岳台: 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而成的高台,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46.科林斯柱式: 柱头部分是旺盛的忍冬草,其余构件、组合形式用爱奥尼柱式的,但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47.十字拱: 棱沟的正投影呈“十”字形,由四角的墩子承重,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得到解放,而且便于开侧窗48.拱顶体系: 一列十字拱串联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横向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49.帆拱: 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50.巴西利卡: 是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

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51.帕拉第奥母题: 每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棵独立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1m多,上面架着小额枋。

每个开间里有了3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着一个发券,以发券为主,在小额枋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个圆洞。

52.洛可可: 卖弄风情、妖媚柔靡、逍遥自在的生活趣味,蕴育出充满脂粉气的新的文学艺术潮流称为洛可可53.浪漫主义: 分先后浪漫主义: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追求异国情调,例:封蒂尔修道院54.后浪漫主义:是哥特复兴,例:英国国会大厦55.折中主义: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56.台明:房屋的最下部分台基的高度57.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58.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

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

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2、金柱: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

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

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

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

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

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

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

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4、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

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

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5、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

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

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

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

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1.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殊构件,指置于梁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得净跨距离,防止梁枋与立柱之间角度变形。

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但是为纯装饰性构件。

2.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

它比普通雀替大,长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撑/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

大雀替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在以后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筑外,一般不用这类雀替。

3.小雀替: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

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的长雀替/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5.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的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当二柱距较近,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

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图样。

四川叫做“弯门”,使用很普遍。

南方常用雕刻很华丽的弯门,不过弯门做的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