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求索真理的历程
认识到何而去?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 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标准。
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 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吃一堑,长一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
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基础
实践 认识
正确的是( )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③通过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注意:认认识识是的不来是源有≠两认个识甚的至多途个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区 别
≠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 实践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 (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通过学习书本知识 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间通践接过获经实得验)
实践是认识 唯一来源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以下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 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 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 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反作用
(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
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探究二:
探究三:
修建青藏铁路 是实践活动吗?有 哪几个要素构成,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什么?
客观物质性
为何修建青藏
从孙中山时期就
铁路? 这与燕子筑 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
巢有何本质不同?这 设想,为何至今才变
说明实践具有什么 为现实? 青藏铁路的
特点?
修筑是一个人能完成
的吗?这说明实践具
能动性
有什么特点?
错误认识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不符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具体过程: 认识
指导 实践 改 造
客观世界
实践结果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四)实践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改造客观世界,为实践服务。
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购买 了奶牛,运用所学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 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授给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 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 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 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 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 践;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 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结合材料,分析实践的特点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各国探月既有目的性,也发挥了人的创造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各国探月是相互影响的, 各国探月的进程及成果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2.在我国航天团队的努力下,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一
号”飞船顺利实现交会对接。两个飞行器要以比子弹还快数倍的速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12年2月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了探月工程 “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这 是目前国际上已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图,表明我 国探月工程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
我国发布的全月球影像图是如何获得的? 你对月球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
认识是不是有两个甚至多个来源?
度飞行,完成无缝对接,难度好比百米之外“穿针引线”。这直接
B 体现了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为何发展变化?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由何检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频出。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丰富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这说明
C (
)
A. 认识对实践有决定作用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4.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
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
3.区别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意识具有 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人类、实践的对 象月球、实践的手段飞船和探测器等都是物质的。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美国“阿波 罗”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2003年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顺利 升空,2010年“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探月历程的新 跨越,各国之所以争先恐后探月,原因主要是:一是为了抢占月球 资源,二是为了推动国家科技发展。
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 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根据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福人类。
思考: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工人做工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科学家做实验
战士打仗
司法人员办案
教师讲课
医生治病
一、实践的含义
自然界、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42)
主体
对象
性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A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下面关于实践的观点
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
B 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我们是怎样证明古人对月球的认识只是“一个传说”的?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正确认识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
认识
实践 只处有于把在主观主和观客和观客联观系的起来交加汇以点比上较,
和将对主照观的东和西客才观能联检系验起认识来正的确东与西否是。: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 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 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 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 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 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