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习题及其详解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习题及其详解

《求索真理的历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A、B、C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排除;D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答案:D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析:“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都是实践活动,三个“知”属于认识,材料说明没有这些实践活动,就不会产生那些认识,故选B项。

A项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二者都很重要。

C项错误,感性认识不一定真实可靠。

D项不符合题干含义。

答案:B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③说法片面,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A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解析:塑料袋的污染问题是实践中的问题,是实践给人们提出的新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答案:C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解析: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使认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选B。

答案:B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 )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解析:“经历”说的是实践,“本领”相当于认识,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正确。

实践是获得知识和本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A错误;不能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哪个更重要,C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还有间接经验,D错误。

答案:B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这段论述表明( )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解析:肚子饿了就应该吃饭,不因认识的人不同而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正确。

答案:A8.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真理具有客观性④真理是永恒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②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真理的客观性而不是永恒性,③正确。

答案为A。

答案:A9.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这主要强调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解析:思想和客观实际相联系,为人民群众掌握,就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答案:B10.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

这表明(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尽管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不管人们的地位如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D项正确,应选。

A、B、C三项观点错误。

1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动力来自实践B.认识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发展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解析:A、D两项材料未体现。

B项错误,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C12.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

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

《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这启示我们( )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解析:“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说明没有看到真理是有条件的,人的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

A、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3.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表明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物质性B.能动性C.客观性D.主观性解析: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答案:C14.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从“物是感觉的集合”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出发,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只能从主观中去寻找,这实际上是( )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世界是可知的C.否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把真理等同于客观事物解析: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实际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A15.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它的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正确反映,这说明( )A.真理是有条件的B.真理是相对的C.真理是具体的D.真理是抽象的解析: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6.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

这个事实主要说明( )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解析:考查了认识的无限性这一知识点,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所以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D1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真理( )A.永远不可能变为谬误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谬误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D.和谬误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解析:D错误,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A错误,B正确。

C与题意无关。

答案:B18.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

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

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

这说明( )A.科学有时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B.由于实践的局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解析: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而不可能是认识或者客观事物本身,AD错误;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B错误。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在特定条件下是有限的,C正确。

答案:C二、非选择题(28分)19.材料一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

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

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

“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

人们发现,城市远非“理想国”。

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材料二2010年4月30日,第4l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开幕。

全球80个城市围绕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创新、社区的重塑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同台演绎和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用低碳、绿色、和谐的共同追求,诠释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历史上首个城市主题,在跨越历史、现在、未来的巨大时空坐标上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解析:解题时,要紧扣材料中人类不同文明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的信息,调动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从以实践为基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无止境的探索等几个层次进行对应分析。

答案:①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

人类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上海世博会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表明要以深化和发展的实践为基础和动力,个断深化、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无止境的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