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基础 复习题1.为什么并非每一个地质界面都对应一个反射同相轴?子波有一定的延续长度,若地层很薄,相邻分界面的信号可能会重叠到一起形成复合波,导致无法分辨界面。
所以一个反射同相轴可能包含多个地质界面。
2.影响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分辨率的实质是什么?1)激发条件——激发宽频带子波——井深、药量、激发岩性、虚反射、激发组合2)接收条件——检波器类型、地表岩性、检波器耦合、组合方式、仪器响应3)近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4)大地滤波作用、地层速度实质:提高主频,拓宽频带3.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提高横向分辨率?偏移是提高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的根本方法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核心是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菲涅尔带的极限 : 要想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就要减小h ,偏移将地表向下延拓到地下界面,使h=0,所以菲涅尔带减小到极限L=λ/4,所以偏移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4.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在对比之前,要收集和分析勘探区的各种资料。
研究规律性的地质构造特征,用地质规律指导对比解释。
了解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识别和判断出剖面假象。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延伸到其他测线上去。
(主测线: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
它还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
)3)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应重点对比目标层(或称为标准层,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油层、储油层)。
4)相位对比反射波的初至难以辨认,采用相位对比。
若选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同相轴进行追()222042164h L O C h h h λλλλ⎛⎫'==+-=+== ⎪⎝⎭踪,为强相位对比。
在各个剖面上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造成错误的解释。
反射层无明显的强相位,可以对比全部或多个相位,为多相位对比。
也可用整个波组的所有相位对比,提高解释的正确度。
5)波组和波系对比波组是指由三四个数目不等的同相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反射波组合,或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界面所产生的反射波组合。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称为波系。
利用这些组合关系进行波的对比,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反射层之间的关系。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沿测线闭合圈追踪对比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在相交测线的交点处,相同界面的反射波时间应该相等,称之为剖面的闭合。
当闭合圈中有断层时,应把断距考虑在内。
一般闭合差不能超过半个相位。
如果超过,对比追踪的不是反射波的同一相位,需要修改,重新对比。
剖面的闭合是检查或验证地震资料解释是否准确的有效手段。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当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时,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同相轴形态通常比较复杂,这时可利用偏移剖面对比。
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
应使用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8)研究特殊波在叠加剖面上常见: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回转波。
在研究断层、尖灭及挠曲等地质现象时,这些特殊波十分有用。
9)剖面间的对比在对剖面进行初步对比后,把沿地层倾向或走向的各个剖面按次序排列起来,纵观各反射波的特征及变化特征,以了解构造、断裂在纵横向上的变化,有利于对比解释和构造成图。
5.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标志。
①同相轴错断。
断层大小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波的波组与波系的错断。
若在断层两侧波组关系相对稳定、特征清楚,一般是中、小型断层的反映。
②标准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一般是小断层。
③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以及由于断层的屏蔽作用引起断面下反射波射线畸变等原因造成的。
④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在反射层错断处往往伴随出现断面波、绕射波等。
⑤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这往往是大断层的反映。
6.构造图层位的选择准则。
①紧紧围绕找油的地质任务,最好选择能严格控制含油气地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层位; ②能代表某一地质时代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层位标定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赋予地震同相轴特定的地质含义,建立地震同相轴与地层、地层组合、岩性、岩性组合之间对应关系。
方法:测井曲线包含着地质层位的多种信息,如果将测井曲线正确地“插入”到地震剖面中,即实现时间域和深度域的转换,就可以建立起地震层位、波组关系与测井层位、测井物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对地震同相轴地质含义的解译。
利用地震子波波形w(t)和反射系数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计算合成地震记录。
(反射系数表()()()()()0*T M x t w t R t w R t d τττ==-⎰示成双程垂直反射旅行时t 的函数——R(t)地震记录x(t) 形成的物理过程在数学上用褶积来表示各种参数的获取:(1)速度和密度资料的获得。
为了得到R(t),需要速度和密度资料。
速度资料可以通过连续速度测井获得,密度资料可以从密度测井获得。
(2)地震子波的选取:确定子波的步骤1)利用雷克子波对齐最显著的标志层2)利用统计性子波重新进行标定,进行调整,使主要的标志层对齐3)在主要标志层对齐情况下,利用确定性子波进行层间反射的标定如果合成记录与井旁道一致,说明测井曲线插入正确,可以利用测井曲线对地震同相轴进行标定和解释,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层位解释。
8.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地层反射表现为同相轴,反射波的追踪实际上就是同相轴的对比。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1)振幅较强。
振幅的强弱与反射系数、界面形状等因素有关。
沿界面无构造或岩性的突变则波的振幅沿测线也应当是渐变的。
2)波形相似性。
由于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传播路径相近,所受介质的影响类似。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道上的射线路径或到达时间相近,振动图也相似,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延续长度的同相轴。
它是一条圆滑的曲线或直线,而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其不同相位的同相轴应彼此平行,即波的相干性。
4)时差规律变化。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相邻道的时差变化规律应该是相同(平界面)或规律变化的。
9.为何剖面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
应使用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也可用二维叠加剖面。
因为二维偏移剖面沿构造走向的联络测线偏移前后同相轴不变,但主测线向下偏移了,导致交点处出现了闭合差,剖面不能闭合。
10.地震波速度信息能应用于岩性解释的哪些方面?1)地震波速度用于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2)地震波速度用于地层岩性划分3)利用纵横波速度比划分岩性和检测油气4)利用地震速度预测地层压力5)利用速度资料估计砂泥岩百分比11.为什么应用纵横波速度比能确定亮点的真实性?孔隙性岩石的纵波速度与岩石骨架孔隙度、孔隙流体有关,当孔隙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纵波速度明显降低;但是横波的速度只与岩石骨架有关、而与孔隙流体无关,当孔隙中含气时,横波速度不发生明显变化。
所以纵波亮、横波不亮为真亮点,可能是油气;纵波亮、横波也亮为假亮点,可能是煤层。
12.岩石孔隙中充填流体后,泊松比如何变化?含水高,含气低13.在用地震波速度确定砂泥岩百分比中,为什么要制作砂泥岩压实曲线(或称岩性指数图版)?实际的砂泥岩地层中,传播速度不仅与砂泥岩含量有关,还与埋深有关,所以在利用层速度信息作砂泥岩的岩性解释时,必须进行埋深(或压实)的校正。
砂泥岩压实曲线(或称岩性指数图板)就是用于这种校正的。
14.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有哪些?15.产生亮点的原理是什么?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的存在,界面间产生强阻抗差,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因为在剖面图底片上这组强反射透明得发白(在剖面图上是黑的)而与其上、下、左、右的反射相比,更显明亮,因此叫亮点。
16.除振幅异常能指示油气藏的存在外,还有哪些标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反射波振幅异常是指示油气藏存在的主要标志,但并非唯一标志。
事实上,圈闭中聚集油气时,在地震剖面上不仅会引起振幅异常,而且会出现速度、极性、水平反射同相轴及吸收系数等一系列的异常。
形成原因:振幅:气和围岩之间、气和油之间阻抗差很大,可见明显的强振幅异常。
速度:在含气、油、水层以下均见明显的同相轴下拉现象。
原因是地震波通过含油、气、水砂岩时传播速度明显降低,造成通过流体砂岩时所需的时间增大,使其下各反射层同相轴均产生下拉现象。
极性:含气(油、水)砂岩与顶界围岩(页岩)之间的界面反射系数可能出现负值,因而使其顶界的反射波极性反转,其范围指示了含气砂岩的边界。
水平反射同相轴:在砂岩储集层中,由于油气水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水之间的流体接触面保持水平,反射系数较大,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呈水平“产状”的反射波同相轴。
吸收系数:岩石中含油,特别是含气,高频成分受到吸收衰减,因而在油气聚集部位地震波的主频急剧下降。
地震波通过含气砂岩时,其振幅由于强烈的吸收作用而发生显著衰减,从而使含气砂岩之下的反射波振幅比其两侧明显降低。
技术有哪些特点?其理论基础是什么?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概念:利用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即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估算地层泊松比等岩性参数,进一步推断地层岩性和含油气情况。
特点:(1)AVO技术直接利用CMP道集资料进行分析,即充分利用多次覆盖得到的丰富原始信息。
(2)AVO技术对岩性的解释比亮点技术更可靠,这是由AVO技术的方法所决定的。
亮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平面波垂直入射情况下得出的有关反射系数的结论,AVO技术是利用R(α)整条曲线的特点。
这是亮点技术与AVO技术的本质区别,所以其效果必然更佳,甚至亮点剖面中某些假象也可以用AVO技术加以鉴别。
(3) AVO技术虽然还不能算是利用波动方程进行岩性反演的方法,但它的思路、理论基础已经能对波动方程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精确的直接利用。
AVO技术的出现和取得的成功在反演参数、预测岩性方面有很大意义。
(4)AVO技术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利用地震波振幅信息研究岩性的方法,需要有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的配合,在油田开发阶段使用比较适合。
在地质构造形态比较清楚的基础上,用AVO技术再进一步研究地层的含油气情况。
AVO技术的地质基础就是岩石的泊松比影响了地层速度,也即影响了界面的反射系数,进而影响反射波的振幅。
地震波振幅受六类因素的影响,完全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很难的,目前还无法解决,但可按性质及其影响的大小,在做AVO处理之前尽可能消除,才能保证AVO分析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