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专题2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主干知识框架核心要旨归纳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从魏晋到南宋,由于多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彻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但手工业总体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

●►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热考主题突破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古代中国农业概况(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①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②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③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5)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地位(1)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租佃关系(1)原因①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为租佃提供了基本条件。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发展历程①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

②汉代已经比较普遍,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

③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契约形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4)影响①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项排除。

2.(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需将粮食换成钱币以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 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改征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税收由政府掌控,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

主题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1)基本形态(2)主要成就①冶金业:商周青铜器铸造;春秋开始冶铁;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②制瓷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宋朝五大名窑;元代青花瓷;明清彩瓷、珐琅彩。

③纺织业: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

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黄道婆改进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

2.古代中国的商业(1)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2)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3)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4)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1.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扩大,一度刺激了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使其超过官营占主导。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思想观念:长期的重农观念影响人们对手工业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

(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政府政策:战国以来长期的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

3.古代中国城市发展规律(1)城市功能: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城市的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城市数量和规模: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城市布局: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4.都城变迁(1)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①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

古都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都具有上述优势。

②政治因素:古代都城选址多考虑“居中”原则,从中国古代多朝都城来看,长安、洛阳、北京等,都位于国家的中心地区,这样有利于确保国家统治政权的集中,同时又能辐射全国。

③军事因素: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其军事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安危,这显然是明成祖选址北京考虑的主要因素。

④历史因素:一些都城曾长期处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从而被视为正统王朝安置国本之地。

3.(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井研县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的私营盐井,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现象,不能证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4.(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项排除。

主题三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工商食官: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