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国际法: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2.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和使国际法的规范具有合法性的法律形式。
它的渊源有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以及国际组织的决定和决议。
其中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一般法律原则是补充渊源。
还有司法判例、权威公法学家的学说是辅助性资料。
国际组织的决定和决议是重要渊源。
3.国际法的编纂是指国际法的法典化,即把国际法的规则以类似法典的形式使之明确化和系统化。
严格来说,是指对现有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明确化和系统化;广义上说,还包括对正在形成中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明确化和系统化,即国际法的逐渐发展。
4.国际法的主体:即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指能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并依国际法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行为者5.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并构成国际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
6.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现在国际法的基本原则8.独立权:是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外理本国事务而不受外来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9.平等权: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平等,而不问其大小强弱,也不问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如何10.自卫权:是指国家以武力反击外来武力攻击的权利。
11.管辖权:是指国家国家依据国家,对其领域内一切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其在领域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权的权利。
12.单一国:又称单一制国家,是指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
单一国拥有统一代表国家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中央机关和在该中央机关领导下行使地方性职权的地方机关。
在单一制形式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公民有统一的国籍,它在国际交往中是单一的主体。
国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3.联邦是由两个以上的成员邦(国或州)组成的国家,即联邦国14.国家承认:是指一个既存国家确认特定领土范围内居民已组成一个国家并具有国际法上的人格,同时表示愿意与其交往。
15.国家豁免:又称国家主权豁免、国家管辖豁免或国家司法豁免,通常指国家及其财产不受他国管辖的特权。
16.国家继承:是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资格或者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他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
17.政府继承:是指因革命或者政导致政权更迭,旧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由新政府取代。
与国家继承政府承认:只是对既存国家内部通过政变或革命所产生的新政府的承认。
18.对交战团体的承认:是指其他国家将一国内战中反抗政府的一方承认为享有国际法上交战者资格的叛乱团体的行为。
19.对叛乱团体的承认:是指其他国家将一国内反抗政府的叛乱者承认为叛乱团体的行为。
20.明示承认:是一种直接的、明文表示的承认。
21.默示承认:是一种间接的、通过某种行为表示的承认,通常是缔结双边条约。
(一般很少采用)22.法律上的承认:即正式承认,是完全的、无保留的承认。
在性质上不能撤销.23.事实上的承认:非正式的承认,具有临时性,可撤销,在国家承认的场合罕有发生,在政府承认的场合较为常见。
24..国家财产:指国家继承发生时,按照被继承国国内法的规定为该国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
25.国家债务:是指一个被继承国按照国际法而对另一国、某一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任何财政义务。
26.地方化债务:是以国家名义所借但用于国家领土某一部分的债务27.国籍:是自然人与一个国家稳定的法律联系;它表示该自然人对该国家在法律上的从属关系,表示由于这一关系而使该自然人享有权利并对国家负有责任,国家也因此保护他无论在本国境内还是境外的权利和利益。
不同28.国籍的抵触::又称国籍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或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前者是双重或多重国籍状态,后者是无国籍状态29.外国人:是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居留国国籍的人。
30..国民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公民同等的待遇。
即在同等条件下,外国人享有与本国人相同的权利并承担相同的义务。
31.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一国〈施惠国〉给予某外国(受惠国)的国民的待遇不低于他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国民的待遇口。
32..差别待遇原则:一国给予外国人不同于本国人的待遇,或对不同国籍的外国人给予不同待遇。
33.外交保护: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34.引渡:通常是指一国应外国请求,将位于本国境内而被请求国追诉或判刑的人移交请求国审判或执行刑罚的行为,现代引渡制度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有关国家有效行使管辖权和制裁犯罪的重要保障。
35.庇护:一般指领土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而被外国追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在本国入境、居留,并给予保护的行为。
国家对外国人的庇护通常在本国领域内庇护,但不排除条约规定的域外庇护。
36.外交保护:是指一国对于另一国国际不法行为给属于本国国民的自然人或法人造成损害,通过外交行动或其他和平解决手段援引另一国的责任,以期使该国责任得到履行。
外交保护实质上是国家的权利。
37.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
国家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
38.领陆:即国家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39.领水:即在陆地疆界内或与其陆地相邻接的水域40.领空:即领陆和领水之上一定高度的空气空间。
41.底土:即领陆或领水之下特定深度的地层,是国家领土当然组成部分。
42.国内河流:是指从河源到河口全部位于一国境内的河流,故又称为内河。
完全处于沿河国的主权之下43.国界河流:指分隔两个国家领土,并以此为界的河流。
一般是河流的主航道的中间线或河床的中间线。
两沿岸国的船舶都可以自由航行。
44.多国河流:是指流经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河流。
45.国际河流:是指流经两个以上国家并对所有国家的船舶开放的河流。
其地位是由国际条约规定的46.先占:先占是一个国家有意识的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的主权的一种占取行为。
47.添附:添附是指土地通过下形成而增加。
有自然添附和人工添附两种48.时效:是指一国长期、不间断和公开占有、统治他国部分领土而取得该部分领土的主49.征服:是指国家以武力对他国领土的全部或一部分进行兼并而取得该领土的主权的方式。
50.割让:一国通过条约将其对国家领土的主权转移给另一国。
51.领土主权:领土主权的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享具有的最高和排他权力,包括领土所有权和领土管辖权或统治权52.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出租给另一国.在租借期内,承租国将租借地用于条约规定的目的并行使全部或部分管辖权。
出租国仍保持对租借地的主权,租借期满后予以收回。
53.国际地役: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的所加的一种特殊限制,据此,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或在一定范围内为另一国家的某种目的或利益服务。
54.国家边界:国家边界分隔一国领土与他国领土,或国家管辖范围或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区域界线。
55.边境:国家边界线两侧一定的区域56.基线:测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宽度的起算线。
基线有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两种。
57.正常基线:海岸的低潮线,也即海水退潮时退到离岸最远的那条线。
正常基线多适用于那些海岸比较平直的情况58.直线基线:连接海岸向外突出的地方和岛屿上适当个点形成的一条线。
59.内水: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
它包括领海基线以内的海湾、海峡、海港以及其他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内水是国家领水的组成部分,具有与国家陆地领土相同的地位,国家对内水行使完全的、排他的主权60.港口:是指海岸线上具有天然条件和人工设备而便于船舶停泊和上下客货的海域61.领海: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成为领海。
按照海洋法公约的规定,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12海里。
62.毗连区:是邻接领海并由沿海国对某些事项行使必要管制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按照国际法,毗连区的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63.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领海基线量起,其宽度不超过200海里,在该区域内.沿海国有专属的经济主权权利和特定的管辖权,其他的国家有一定的自由权和其他权利。
64.大陆架: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在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超过200海里时,则不应超过从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米的等深线100海里。
65.公海: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
66.过境通行制度:专为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个部分之间的海峡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67.登临权:是指军舰在公海上对于有合理依据认为外国船舶〈事有完全外交豁免权的除外〉有从事海盗行为、奴隶贩运、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没有国籍或虽然悬挂外国旗帜或拒不展示其旗帜、而事实上却与该军舰属同一国籍的嫌疑时,可命令该船舶停船并派人登临和检查的权利。
68.紧追权是沿海国主管对违反该国法律和规章时,并从其管辖海域逃向公海的外国船舶进行追逐以拿捕的权利69.国际人权法:它在狭义上仅指在和平时期促进和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普遍尊重和实现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即平时国际人权法,广义上还包括在武装冲突(包括战争和非战争的武装冲突)期间保护平民、战斗员和武装冲突受难者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即国际人道主义法。
70.使馆:是国家驻外国的外交使团,也是外交代表机关,使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使馆的设立、馆长的等级、使馆人员的组成及其派遣和接受、使馆的职务等。
71.国书:是前往接受国赴任的使馆长携带的外交信件。
其内容主要介绍馆长的品德才能、忠于职守和可以信赖等,同时表示派遣国的国家元首或外交部长对发展两国关系的良好愿望。
72.外交团:外交团是由驻在一国的各国外交使节全体组成的团体。
外交团的主要作用在礼仪方面、他不具有任何法律职能73.特别使团:特别使团是一国经另一国的同意或邀请,派往该另一国进行谈判或完成某项特别外交任务的代表派遣国的临时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