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1、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应的法律体系,主要高速国家间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
★2、国际习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实践逐渐形成惯例,惯例经过一段时期的前后一致的反复实践,被各国认为具有拘束力,即成为国际习惯。
6、一般法制原则:指各个法律体系所共同采用的原则。
如时效、善意等。
★10、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应是国家之间的协议。
★11、契约性条约:专为缔约国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条约。
★12、造法性条约:专为确立或修改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条约。
第二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那些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法基础并具有强行法性质的法律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各平共处。
是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
★3、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
也是国家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是不可侵害的、不可让与的,是国家统治的权力,它具体体现为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4、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国家原则★5、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6、不干涉内政原则★7、国际合作原则★8、民族自决原则★9、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第三章国际法的主体★1、国际法主体:指具有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2、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指国家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处于一种主要的基本的地位。
★12、国家的独立权★13、国家的平等权★14、国家的自卫权★15、管辖权★16、领域管辖:又称属地管辖,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有权行使管辖。
★17、国籍管辖:又称属人优越权,指国家对一切在国内和国外的本国人,有行使管辖的权利。
★18、保护性管辖:指国家对于外国人在该国领域之外,侵害该国的国家和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行为,有行使管辖的权利。
★19、普遍管辖:指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对普遍地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人类的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国际犯罪行为,各国均有权实行管辖。
如贩毒、奴隶贩买等。
★20、承认:是指既存国家以一定的方式对新的国家或政策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21、承认的宣告说:认为承认只是对新国家这一既成事实的宣告,并不具有创设国际不主体的作用。
该说现已获普遍支持,其代表人物有里维尔、布赖尔利等。
22、承认的构成说:认为新国家只有经过承认,才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此说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代表人物有奥本海,斯特鲁普等。
★23、国家承认,是对新国家的承认,分为四种,即合并、分离、分立、独立★25、政府承认:指对新政府的承认,即承认新政府为国家的正式代表,并表明愿意同它发生或继续保护正常关系。
★26、有效统治原则:指新政府必须能在其控制下的领土上有效地行使权力的条件下,各国才能予以承认。
★28、法律上的承认:又称正式承认,指承认国给予新国家或新政府以一种完全的、永久的正式承认。
这种承认表示承认者愿意与被承认者建立全面的正式关系,而且是永久的、不可撤销的。
★29、国际法上的继承:指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到另一个承爱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30、国家继承: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另一国家的法律关系。
★36、政府继承:指由于革命或政变而引起的政权更迭,旧政权的权利和义务为新政权所取代。
第四章国际法上的居民★1、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它表明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之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
★3、国籍的取得:指一个人取得某一国家的公民或国民的资格。
★5、国籍的丧失: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丧失他所具有的某一国家的国籍。
★8、国民待遇:是指国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公民相同的待遇,即在同样条件下,外国人所享受的权利和义务与本国人相同。
一般给外国人的国民待遇限制于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9、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施惠国)给予另一国(受惠国)的国民或法人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或法人在该国享受的待遇。
★10、互惠待遇:指国家之间根据平等互惠的原则,互相给对方公民在税收优惠,互免入境签证,免收签证费等方面的待遇。
★11、差别待遇:指国家给予外国人不同于本国公民的待遇,或给予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不同的待遇。
★12、外交待遇:指一国通过外交途径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保护。
★14、引渡:指一国应外国的请求,把在其境内被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外国人,移交给请求国审理或处罚的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
★15、双重犯罪原则:又称相同原则。
指被请求引渡人的行为,必须是请求引渡国和被请求引渡国双方法律都认定犯罪并可以起诉的行为。
★16、罪名特定原则:又称同一原则,指请求国在将被引渡人引渡回国后,只能以请求引渡时所持有的罪名进行审判或惩处,不得以不同于引渡罪名的其他罪名进行审判或惩处。
★17、庇护:指国家对遭受追诉或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和居留,给予保护并拒绝将他引渡给另一国的行为。
★18、域外庇护:指给避难者在驻在国的使馆、领事馆、军舰或商船内的庇护,即庇护国在外国领土上庇护外国人。
第五章国家领土★1、领土:是国家的要素之一,是地球上隶属于一国主权支配下的特定部分。
国家在确定的领土范围内行使主权。
包括,对领土范围的一切人、物、事先例管辖权和领土内的资源享有永久的所有权,即国家的领土主权。
2、领陆: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陆地和岛屿。
3、领水: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水域。
4、国内河流:指从河源到河口均在一国境内的河流(又称内何)。
如我国的长江、黄河等。
内河完成在所在国的管辖下,除经所在国同意或国际条约另有规定外,外国船舶无权进入和航行。
5、国界河流:指流经两国之间,边界线所经过的河流。
6、多国河流: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河流。
7、国际河流:多国河流如经国际条约确定,对所有国家开放,便成为了国际河流。
★17、领土主权: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行使最高的,排他的权力。
★18、国际地役: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或全部领土的特定范围提供给他国为某种目的而永久使用。
亦国家地役,这是国家属地最高权受到的一种特别的限制。
★19、领土的取得:领土主权的取得主要有五种方式,即先占、时效、割让、征服、添附而取得。
★20、先占:指国家占领了一块无主地,并在其上建立了“有效占领”,就是在法律上取得了该地的主权。
★21、时效:指占有他国的某块土地后,在相当长时间不受干扰地占有而取得该土地的主权。
22、割让:指一国根据条约把部分领土转移给另一个国家。
23、征服:指战争结束后战胜国把战贩国灭亡而兼并其领土的行为。
★24、添附:指领土因自然状态的变化或人工力量而增添的新部分。
25、国家边界: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分为陆地边界、海上边界、空中边界和地下边界。
第六章海洋法★1、海洋法:是规定海洋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制度,并调整各国在其中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
2、领海:是沿海国主权控制下的海域。
★3、公海:是对一切国家开放的海域,任何国家可以在公海上自由航行、飞越、捕鱼、铺设海底光缆和管道。
(指不名手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
4、正常基线:即沿岸的低潮线,即海水退潮降至最低点的那条线。
5、基线:指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也是测算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宽度的起点线。
★6、直线基线:沿海多岛国常采用直线基线来测点领海基线,即连接沿岸各个适当的点而形成的一条基线。
7、内水:沿岸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称为“内水”其法律地位与内陆水域相同,具有排他的主权。
8、港口:沿岸具天然条件和人工设施,便于船舶停泊和装卸客货的港湾称为港口,其范围从它伸入海面最运处的永久性建筑物算起,包括水域和陆域。
9、海湾:是明显的水曲(沿岸向陆地凹入的地方为水曲),但只有该水典面积等于或大于以横越曲口所划的直线作为直径的半圆形面积时,才能称为海湾。
11、领海:是指陆地和内水以外的邻接其海岸的一带海域,如红海。
★12、无害通过:指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情况下,自由通过领海的权利。
通过是迅速地、不停顿的穿过领海,无需事先通知或征求同意,无害是指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和安全。
★13、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在相邻和相向国家之间的领海界限,根据《领海和毗连区公约》和《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如两国没有相反的协议,其界限应是一条其上每一点都与两国邻海基线距离相等的线,即“等距离中间线”。
本着“本距离中间线原则”,相邻国家等距离线的划法是以边界两各选一定距离的点,以点为中心,以相等的任意半径为弧,两弧交点连起来便是相邻国的等距离线。
★14、毗连区:指在领海之外,而又毗连于领海的,从领海基线量起之不得超过24海里一个区域,沿海国为防止和惩治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规,可在该区域里行使管辖权。
★15、专属经济区:是《海洋法公约》创设的一个新海域,此海域是在领海之外而领接邻海,其范围为不超过从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是现代海洋法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该海域,沿海国对自然资源享有专属和管辖权,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和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自由。
16、大陆架:指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线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17、群岛水域:根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群岛国可以连接其最外缘岛屿的直线作为直线基线,并从基线量出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域,而基线所包围的水域为群岛水域。
★18、公海航行权:每个国家,不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国,有权在公海行使,悬挂其旗帜的船舶,即为公海航行权。
★19、登临权:军舰在公海上发现其他船舶具有从事海盗、奴隶贩买,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没有国籍,以及虽悬挂一国旗帜或拒不展示旗帜而事实上军舰同属一国的嫌疑时,有行使登临和检查的权力。
★20、紧迫权:沿海国当局如认为该外国船舶违反其法律或规章进,可对该船进行紧迫,紧迫必须在沿海国的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毗连区开始,如违反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有关规章时,也可开始紧迫,紧迫只有未曾中断,才能在伪劣和毗邻区外继续进行,一直追至公海而加以拿捕或击毁。
如该般已进入第三国或其本国的领海则应停止紧迫。
紧握权可由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清楚樗为政府服务并经授权进行紧追的船舶或飞机进行。
21、国际海底区域: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
★23、单一开发制★24、平行开发制第七章航空法★1、空气空间:地球表面为大气层乱罩的空间,为空气空间,是地面国的领空。
★2、航空法:是随着国际航空事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其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是调整在空气空间从事航空活动的法律参与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