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俞振翰几点说明:1.本资料综合金哲老师课件、师兄师姐往年的复习资料等整理而成,是目前国际法名词解释中最完整的版本。
2.本资料覆盖率高达99.5%,个别过于简单的条目没有涵盖在里面。
但至少在突击的时候翻过一遍书或上课听过课的同学不会有问题。
3.加粗体字部分是金哲老师课件中没有的或者不完善的名词解释,至于其中人权和国际刑法的部分看看就好,应该不会考。
4.纯为攒RP而发,祝各位好运。
国际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概述国际法: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规则、原则和制度的总体。
除了国家以外,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也是国际法的主体,而个人在某些领域内、一定条件下可以享有国际法所给予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第二节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和约是近代国际法17世纪从欧洲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所签订。
初步确立了领土主权和主权平等的原则,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际联盟: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政治组织。
基本宗旨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巴黎非战公约》:1928年签订。
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确地废弃了战争的合法性。
第三节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主体:即国际人格者,是指国际法上的法律关系的当事者,即直接拥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人格者。
国家是国际法的主要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也是国际法的主体,而个人在某些领域内、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主体。
第四节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产生、出现、得以确立并获得法律效力的地方或事实。
而其历史渊源是国际法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或事实。
国际法渊源包括条约、国际习惯及文明各国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
国际条约: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根据国际法签订的书面协议。
造法性条约:创设新的国际法规则或者确认或改变现有一般国际法规则的条约契约性条约:规定缔约方在特定事项上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条约。
国际习惯:是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果,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一般法律原则:文明各国法律体系所一般接受的原则,包括各国国内法律体系和国际法律体系中所共有的原则,是国际法渊源之一。
第五节国际法的编纂国际法的编纂:狭义上是指把现有的国际法规则,特别是习惯法规则,加以准确表述和条文化、系统化;广义上则一般还包括修订、补充原有规则或提出新的规则,将它们编成条款草案,由一个有权确定的机关,通常是外交会议予以认可,并通过一定程序形成国际公约。
现在的国际法编纂通常用于广义。
国际法委员会: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法委员会章程”,决定设立其作为大会之下专门促进负责国际法编纂的机构第六节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转化:任何国际法规则在经过特定的宪法机制(如国会立法)转化为明确的国内法规则之前,在国内法中不发生效力。
纳入:国际法不需要经过任何立法程序,可以自动地成为国内法的一部分。
第七节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指那些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
一般包括: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不侵犯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国际强行法:是指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违背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的国际法规律才能更改的法规。
包括禁止奴隶制度、禁止种族歧视、禁止种族灭绝、禁止海盗行为、禁止贩卖奴隶、禁止战争犯罪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首次出现在1954年中、印两国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
内容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干涉:是指一个国家对另一国的事务的强制或专横的干预,旨在对该另一个国家强加某种行为或后果。
形式有外交、军事、经济干涉及策动别国的军事政变、支持别国的反政府武装或派别等。
内政:是指不违反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的、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事项。
内政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并非一国境内发生的一切都属于该国的内政。
判断标准为该行为是否符合该国承担的国际义务。
第二章国家第一节概述国家:指由定居在一定范围的领土之上的居民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政府之下组成的社会。
是国际法的基本的主体。
联邦:由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州、省、邦、共和国等)根据联邦宪法组成的国家。
联邦本身是统一的国际法主体,联邦成员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邦联:邦联是由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根据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体。
邦联不是国际法主体,邦联成员国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能够独立进行国际交往。
永久中立国:是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独立权:是指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任何外来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包括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
平等权:是指国家以平等的资格和身份参与国际关系,平等地享受国际法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义务的权利。
自卫权:是指国家在遭到外来侵犯时,单独或与其他国家共同抵抗侵略的权利。
管辖权:是指国家依据其主权对特定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
属地管辖权:指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不享有特权和豁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管辖的权利。
属人管辖权:指国家对在其领土范围之内和在其领土范围之外的具有本国国籍的人进行管辖的权利。
保护性管辖权:指国家对在该国领土范围以外犯有侵害该国国家及其公民重大利益的罪行的外国人行使管辖的权利。
普遍性管辖权:指根据国际法,对于普遍地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国际犯罪行为,各国均有权进行管辖,不论犯罪行为发生在何地以及罪犯具有何种国籍。
只能在本国领土内、本国管辖范围内或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行使。
战争罪、危害和平罪、危害人类罪和海盗罪已被公认为是所有国家行使普遍管辖权的对象。
国家主权豁免:广义上指国家的行为和财产不受(或免受)他国立法、司法及行政的管辖,但通常仅指不受他国的司法管辖,即非经一国同意,该国的国家行为和财产不得在外国法院被诉,该国在外国的财产也不得被扣押或强制执行。
绝对豁免主义:强调国家的主权平等和尊严不可侵犯,主张国家的行为和财产不论性质如何,除非国家同意放弃豁免,否则一律给予豁免。
限制豁免主义:强调维护个人和法人的利益,主张把国家行为根据其性质或目的划分为主权(统治权、公法、非商业)行为和非主权(管理权、私法、商业)行为,把国家财产根据其用途分为用于政府事务的财产和用于商业目的的财产,对前者予以豁免,对后者行使管辖。
第二节国家和政府的承认国家承认:即为对新国家的承认,指既存国家以某种形式对新国家产生的事实给予确认并表示愿意与其进行交往的行为。
史汀生不承认主义: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日两国,声明不承认因违反“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非战公约”的行为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
它构成了对于违反国际法造成的事态,各国均不得承认其为合法的国际法规则的基础。
构成说:新国家只有经过既存国家的承认,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既存国家的承认对新国家的存在及其国际人格具有构成或创设的作用。
宣告说:新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成为国家的事实,不依赖于既存国家的承认。
法律承认:又称正式承认,指既存国家给予新国家的完全的、永久的和不可撤销的正式承认。
政府承认:是指一国承认他国的新政府具有代表其本国的正式资格,并表示愿意与其建立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的行为。
艾斯特拉达主义:墨西哥外长Estrada宣称:鉴于承认的给予是一项侮辱性的实践,意味着对外国内政的判断,墨西哥今后只限于继续保持或不保持与外国政府的关系,而不宣布对这些政府合法与否的判断。
它表明了政府承认中墨示承认的立场,后来为许多国家所接受。
第三节国家和政府的继承国家继承: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的一国在国际上的权利和义务被另一国所取代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白板原则:即新独立国没有义务成为条约的当事国,但有权选择成为其当事国且需得到其他所有当事国的同意。
政府继承:是指由政府更迭引起的一国的旧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新政府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政府继承的前提是既存国家内部发生变更。
只有在新政府以非宪法程序取得政权并选择了与原政府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时,才发生政府继承问题。
第四节国家责任国家责任:主要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国家法律责任。
此外,由于某些具有潜在的高度危险性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新的国家责任,即国际法不禁止行为责任。
对抗措施:一国为对抗他国的国际不当行为而采取的报复性措施。
危难:就一国不遵守该国国际义务的行为而言,如有关行为人在遭遇危难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其生命或受其监护的其他人的生命,除此行为之外,别无其他合理方法,该行为的不法性即告解除。
满足:在恢复原状和赔偿不足以完全消除损害后果的情况下,行为国应给予受害国精神上的满足,具体方式包括承认不法行为并表示遗憾、道歉、处分或惩罚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等。
国家责任的执行:是指实施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履行因其不法行为而对受害国所负担的有关义务,其目的在于消除国际不法行为的后果,从而有效维护受害国的权利。
国际法不禁止行为责任:由于某些具有潜在的高度危险活动可能对人的生命与财产或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产生。
若干条约规定了国家的专属责任和国家对企业的民事责任的补充责任。
原则上只有根据个别条约才能成立。
第三章国家领土第一节概述国家领土:是指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
国际法上的国家必备的要素之一。
包括陆地、水域、陆地与水域的上空和底土等部分。
领陆:是国家疆域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领陆是一个国家领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领陆的其他部分都是附属于领陆而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领陆的国家。
领水:领水是国家陆地疆域以内的水域(称内陆水)和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带海域。
领空:领空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以上一定高度的空气空间。
领土主权:国家对领土本身以及领土范围内的人和物所具有的最高权力,其内容包括所有权和管辖权两个方面。
第二节领土的取得与变更先占:是指国家通过对无主土地的占有而取得该土地的主权的行为。
须有占有的明确意思表示和实际有效的控制。
时效:是指国家占有他国的部分领土,经过长期和平地行使管辖权而取得对领土的主权。
添附:是指国家领土由于新的形成而增加,是现代国际法认可的一种领土取得方式。
割让: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本国的部分领土转移给他国。
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非强制性地割让土地依然是合法、有效的。
征服:是指国家以武力对他国领土的全部或一部分进行兼并而取得该领土的主权的方式。
全民投票:是指由某一领土上的居民充分自主地参加投票,以决定该领土的归属。
恢复领土主权:是指国家收回以前被别国非法占有的领土,恢复本国对有关领土的历史性权利。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界河:流经两国之间并分割两国疆界的河流。
多国河流:流经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