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规定“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
总的来说,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
它包括: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交互式功能系统、信息网络与控制中枢系统及与之相适应的平台与教学课件。
它是一种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
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使人们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即可以使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
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有着特殊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历史教学,提高史料的充实性、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体现历史教学的时效性。
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这将会使抽象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具体生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有了空前丰富的信息资源。
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焕然一新。
将信息技术引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一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扩大知识容量、提供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使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和交互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是初中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能够较好地发挥出历史学科的优势,可以收到以下效果: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化难为易,使学生乐学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
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如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一节时,学生对解放军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
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实现交互,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节,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
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
学生们搜集到了相片,会议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进行上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
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目标直观,使学习目标更加开放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传统的历史教学“三大目标”(知识、能力、情感)被整合,特别是打破了“知识第一”的束缚,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
学生网上收集图片和阅读资料,并讨论其影响。
学生的这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使原本不太好观察和测量的学习目标浮出了水面,为教师和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价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五、感官并用、学习方法更加丰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里听、说、读、写、议、练、辩等学习方法得到整合或提升。
在这样的一个包括课件、地图、音像、文字资料、计算机处理等在内的立体网络里,学习方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互容互补。
在这里,学生可以回答问卷、制作图表、参观访问、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论证课题。
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空间的限制,自由的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吸引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当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授《日本无条件投降》一课时,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幅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某些片段,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六、拓展视野、理解能力更加透彻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
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
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
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
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七、主导主体、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尤其是在网络的学习环境下,可以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更为融洽。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如上所述诸多优点,但并非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