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5届高三质量检测高三2012-02-15 11:48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5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纤绳掀起仙山琼阁翩跹起舞B.剿除姣好脚踏实地矫枉过正C.推诿猥琐唯唯诺诺委曲求全D.颤栗忏悔胁肩谄笑馋涎欲滴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熟稔制高点牙牙学语新浴者必振衣B.笼络增值税掎角之势时事造英雄C.幌子编者按失口否认树倒猢狲散D.花哨座标系指手画脚惶惶不可终日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对于中央增加央企的红利比例,王建宙说,母公司已经做好充分准备,配合国家的新政策。
②事实上,“四不像”、“万金油”的税收方式不仅存在于车船税,正在酝酿的房产税虽然还未正式,就已经具备了“万金油”的特征。
③争金夺银是中国体操队在亚运会上的重点,但是做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展现运动员风采比成绩更重要。
A.上缴面世固然B.上缴面市虽然C.上交面市固然D.上交面世虽然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去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B.山西疫苗事件发生后,曾有7位家长到法院门口击鼓升堂,要求起诉山西省疾控中心和北京华卫时代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C.在小王、小张的搀扶下,离别母校三十多年的老教师刘明沿着校园的小径踽踽而行,他仔细地看着这花、这草、这石……D.《孔子》的主题歌《幽兰操》首唱后,激起千层浪。
网友们壁垒分明,一部分人对诗词的改变和韵律大大不满,对天后的唱功也发出“王菲老矣”的感叹;另外一部分人却大赞“很王菲”。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至于‘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都说不准。
”B.易中天做客《非常网络》,主持人提出“有没有想到《品三国》图书会如此火爆”的问题后,易中天回答“媒体很弱智,总喜欢问动机”。
C.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司马迁对李广的伟岸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总结。
D.经过全厂技术人员三四年的技术攻关,目前我厂生产的各种规格的动力卡盘,已经成为适用于各种车床的高效自动化夹具。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日,中国申报了广西乐业凤山地质公园、福建宁德地质公园均得到认可,被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至此,中国已有24处地质公园进入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B.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共同工作多年的二人因“突破性地”用撕裂的方法成功获得超薄材料石墨烯而获奖。
C.当全国人民正沉浸在国庆佳节假期中时,中国足坛“扫赌打黑”进程稳步进行。
10月5日1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节目披露最新案情进展情况,谢亚龙、李冬生、蔚少辉被正式批准逮捕。
D.正是由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使中德两国关系持续向好。
两国总理的这次“超常规”会晤,意味着中德关系进入又一个“蜜月期”。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
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
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
《说文》:“继者,续也。
”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
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
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
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
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
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又形成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就这样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被逐步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7.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
逡巡局侧,耽玩不去。
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
公礼之,乃坐。
亦殊撝(huī,谦逊)谦。
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
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
又着又负,益愤惭。
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
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
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
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
”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
”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
摄牒作勾役。
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
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
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
父忧之,闭置斋中。
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
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
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
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
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
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
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
”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
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可哀也哉!”(《聊斋志异·棋鬼》)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九日登高,与客弈会:适逢B.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遑:闲暇C.公礼之,乃坐礼:认为……守礼D.故未敢以缧绁系之系:捆绑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见弈又忘其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C.父愤悒赍恨而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从径道亡,归璧于赵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①日携棋酒,游林丘间②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③父愤悒赍恨而死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⑤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A.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