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末定时测试试题(一)第I卷(45分)一.选择题(15道题,每题3分)1.1955年,在半坡遗址(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出土了人面鱼纹彩盆。
有学者推测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
有学者认为是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
后经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埋在房屋附近。
这反映出A.历史解释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B.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C.后来的历史解释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D.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2.2019年是农历乙亥猪年。
古代典籍有大量关于“猪”的记载。
以下材料能够反映的史实较为准确的是3.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
这一行为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C.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4. 李白有诗云“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问题时引用该诗句来印证唐代邯郸人口的殷盛;而有学者则指出,李白描述的是战国时长平之战的典故,这一材料不足以证明唐代人口的繁盛。
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A. 李白的诗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不足为信B. 李白的诗是可靠的史料证据,具有权威性C. 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提高了历史结论的可信度D. 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做到多源互证5.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
清代是编纂方志的鼎盛时期,无论修志的规模与次数,还是修志的数量与质量,都超过了以往各代。
清代重视方志的编纂A.表明宗法观念源远流长 B.有利于形成皇权至上观念C.扩大了清廷的统治范围D.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6.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并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
材料表明A. 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7. 下表是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中国译著类别及其来源的概况(部分)统计表,分析表格中两个时期的译著变化,得出最合理的结论是A科技译著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不如社会科学译著 B. 近代中国遭受日本侵害甚巨,受其影响也最深C. 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是影响译著变化的重要因素D. 二十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开始谋求变革旧制度8. 辛亥革命 10 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认为: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 推翻了封建帝制C. 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D. 实现了民族独立9. 有学者认为,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具有“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
回眸近代百年的中国历史, 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20 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 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B. “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C. 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D. 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10.“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B.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C.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D.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11.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
这反映出当时A.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B.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C.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D.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12. “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
”该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A. 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B. 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C.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征D. 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13. 19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
对此,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 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经营14.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胡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并创造了“hip”这个词,这就是嬉皮士文化。
关于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分析正确的是A.是传统文化在特定时期的自我调节B.美国的民权运动已经取得成果C.物质生活丰富和传统信仰缺失D.有利于新的荒诞派文学的产生15. 下表是 1795 年出版的法国作家孔多塞所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的目录摘要:这表明作者认为A.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B. 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C. 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D. 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自己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5分,17题18分,18题12分,19题10分,共5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
”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
”……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4分)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
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
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
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
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
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6分)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5分)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对待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8分)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6分)18.(12 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分别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对二者的思想文化进行比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课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古希腊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伦有着类似的观点和看法,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古希腊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发展了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泰勒斯的天文学、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等这些从哲学中过渡派生出来的科学思想,为构筑一个宏大的科学体系提供了必备的思想要素。
而中国的哲学家们却或远或近地疏离了自然科学,他们不像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时是几何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而是肩负政治家的角色。
他们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伦理胜过关心自然本身,而且善于从自然的规律反躬自省,寻找社会的和谐之本。
———摘编自黄谊《浅析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科学的关系》依据材料,提炼一个命题,并加以评述。
1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
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
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
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作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与德军搏斗约2万牺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