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论 文题 目 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欣赏学 院 会计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班 级 2014级财务一班学生姓名 杜予墨 指导教师 胡宝娣 职 称教授2016 年 11 月 16 日重庆工商大学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学院:会计学院班级: 2014级财务一班学生姓名:杜予墨学号: 2014052109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一、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 (1)1、茶生中国 (1)2、茶入西方 (1)二、中西方饮茶方式的发展 (2)1、中国饮茶 (2)(1)古代时期 (2)(2)近现代时期 (2)2、西方饮茶 (3)(1)法国 (3)(2)俄国 (3)(3)英国 (3)三、中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3)1、中国茶道 (3)(1)和 (4)(2)静 (4)(3)怡 (4)(4)真 (4)2、西方茶礼 (4)四、结束语 (5)中西方茶文化的对比欣赏摘要: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标志,几千年来茶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生活方式,反映着国人的审美和智慧,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显现。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并将其传播至西方各国。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主流文化的不同,西方的茶文化发展也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本文对中西方茶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对比,以此促进世界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饮茶习俗;茶道在中国,茶如君子之交,淡泊静雅;在西方,茶代表着优雅的姿态,展现着西方的绅士风度。
如今,茶已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国家的标志。
茶起源于中国,流传到西方,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带有独特风格的茶文化。
这两种文化必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对中外茶文化的对比欣赏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西方茶文化的起源1、茶生中国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
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2、茶入西方南北朝时,中国茶叶随丝绸、瓷器传到土耳其;唐代时,中国茶种传入了日本和新罗。
中国茶传入欧洲则在新航路开辟以后。
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赖麦锡的《航海记集成》中提到了中国的茶,这是欧洲最早的有关茶的文献记载。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于1610年转运至欧洲,成为西方人来东方运载茶叶的开始,从此,中国茶开始占领欧洲人的食谱。
二、中西方饮茶方式的发展1、中国饮茶(1)古代时期①唐宋时期的主流烹茶方法是煮,先将茶叶晒干或者烤干,捣碎成末,用生铁锅煮沸,但也不可以煮得过火。
这种把茶叶末碾碎了再煮的喝法,在现在也有留存。
②到了宋朝,就是“点茶”的天下了。
随着研磨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把茶叶磨得越来越细,已经从“碎末”进化到了“粉末”。
先把茶叶蒸压后碾成粉末,喝的时候用沸水点冲,类似冲泡速溶咖啡的样子,再用一种叫做“茶筅”的东西搅拌,茶末与水融为一体,最后饮用这个浓稠的“茶糊糊”,今日日本抹茶的喝法,就和这个“点茶”之法类似。
③在明朝的时候,沏茶的方式已经类似于今日之冲泡整叶的喝法,而“点茶法”被淘汰的速度之快、程度之高也令人咋舌。
整叶冲泡的方法让沏茶这一件事变得简单快捷,也让饮茶之风更快地普及开来。
更重要的,这种泡茶方法的出现,打破了种种繁琐的仪规,只留下最基本的礼仪和技法,其中还有思想启蒙的味道在里面。
(2)近现代时期中国人现今的饮茶方式主要是清饮,但调饮也逐渐盛行。
所谓清饮就是以开水直接冲泡茶叶。
除此以外,由于社会生活得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深,现代人的饮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如袋泡茶等。
清饮法是现代人的主要饮茶方式,清饮是以无拘无束,潇洒自如,趋向生活化,大众化为特征的品饮艺术:用开水冲泡,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器具以及冲泡的技法,不加糖、奶等辅助饮料,在清饮品尝中欣赏茶的色、香、味、形等,在慢斟细酌时领略优雅闲趣,洒脱自然地闲趣。
调饮法也是现代人的饮茶方式之一。
相对于清饮法,调饮是在茶汤中添加其它饮品,如酒、水果汁等;选用红茶则加牛奶、柠檬、蜂蜜等。
2、西方饮茶(1)法国:按照中国人的标准,法国人是欧洲人里真正“会喝茶”的。
法国人喜欢高品质的绿茶而不满足于袋泡茶,不少法国人也能分得清中国茶叶的不同种类。
他们也会像中国人一样不加奶和糖,只用开水泡清茶。
法国人也有采用西非的喝法,在茶水中加入方糖和薄荷叶,放凉了做冷饮,类似现在售卖的加糖瓶装茶。
(2)俄国:俄国人煮茶是把茶叶和糖一起放进茶炊里,倒入开水,每个客人倒大半杯然后再加白开水接着煮。
一边煮一边喝,茶炊里的茶水一直保持沸腾的状态。
俄罗斯人喝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中,用勺搅梓后再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
俄罗斯人在烧茶时一定要加入糖、蜂蜜之类的甜料,也常常会在茶里加入牛奶、柠檬,甚至果醫和奶酪,甜茶还要伴着甜点吃。
由于俄国地方冷,饮茶其实充当了正餐之余的加餐。
(3)英国:中国茶传入英国之前,英国人成天喝酒,早上六七点钟起来都用啤酒来就着早饭吃。
茶叶传入英国之后,茶水在很多情况下代替了酒精。
喝茶的方式和咖啡类似,端给客人的是清茶,喝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奶、糖或者柠檬。
英国人饮茶的时间即所谓的“茶时”,是晨起饮一杯,早餐时饮一杯,上午边工作边饮茶,午餐当然要饮一杯,下午四点左右即使工作没有做完也要停下来饮一杯茶,临睡前还要饮一杯,每天饮茶至少六、七次,堪称“世界饮茶冠军”。
三、中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1、中国茶道茶,贯穿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礼仪、习俗和精神文明。
在我国,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1)“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
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
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和”。
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自然之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2)“静”而“和”,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
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心田,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
(3)“怡”是灵魂的跳动,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4)“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求真。
2、西方茶礼茶在西方同样作为一种社交礼仪出现,然而与中国茶道不同的是,西方人饮茶更注重优雅的格调。
一首英国民谣这样唱到: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下午茶已经成为了西方文化中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
例如,维多利亚下午茶会是英国红茶文化的核心内容,通常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此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下午茶从17世纪绵延至今,逐渐变成现代西方人休闲的一种习惯。
装饰十分奢华的西餐厅,墙上油画的内容或许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和人物,色彩斑斓。
藤座椅,方格桌布,白餐巾,桌上一茎鲜花,白瓷器具……一边就着糕点饮茶,一边看着午后街头的匆匆脚步,或是悄然独坐,或是与一二好友闲谈,伴随着乐曲的悠悠萦绕,正是一杯清茶消闲清心、放松心情的好时机,这就是源自遥远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下午茶的真谛。
四、结束语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正在世界各地悄然进行,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风格各异,但中西方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茶文化,使得饮茶的方式、习俗等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越来越少的人会花时间去安静地饮茶,但查道中所传播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五、参考文献[1]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313-315[2]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6[4]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2):327-333[5]毕文静,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2(4):128-129[7]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8]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人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古,2011(5):69-72,102[9]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1999(04):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