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果

雨果

• 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 八赐给他年金。当时波旁王朝的桂冠诗人夏多布里昂称他 为“神童”。他这时的诗篇歌颂正统王朝和天主教,表现 了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20年代前期,雨果在写诗的同时, 还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他这时期写的中篇小说《冰岛魔王》 (1823)和《布格一雅尔噶勒》(1826)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 非成熟之作。前者充满恐怖、神秘和荒诞不经的想象,过 于追求离奇;后者对这本诗集以后又不断补充新作.用新 的书名多次出版。暴动的黑人有歪曲描写,美化了白人军 官。雨果十分崇拜消极浪漫主义代表夏多布里昂。表示: “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
首先是侍卫长弗比思轻薄的爱。弗比 思是爱斯美拉达唯一心爱的男人。他风 流潇洒,英俊健美,在卡西莫多劫持爱 斯美拉达时,他英雄般的救了她,基于 对英雄的爱慕,爱斯美拉达死心塌地的 爱上他。而弗比思呢?实际是个轻薄的 花花公子,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只是逢 场作戏,对女性的玩弄与占有。对他来 说,美丽但贫穷的爱斯美拉达绝不是他 的梦中情人,而对表妹德丽丝小姐,弗 比思爱的是她的名门与嫁妆。因此当爱 斯美拉达落难无辜的被黑暗势力迫害致 死时,他根本不看她一眼,与贵族小姐 完婚了。因此,弗比思的俊美掩盖着心 灵的空虚与丑恶。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 卡西莫多——圣母院敲钟人。被社会遗弃的畸形 儿,全部感情寄托在圣母院的大钟上。他外貌奇 丑无比,驼背、突胸、独眼、耳聋、跛脚,然而 他的内心是美好、善良的,并且富有正义感。小 说写他被爱斯美拉达的真诚和同情所感动,唤醒 了他灵魂中沉睡的人性,使他成为矢忠尽瘁的人。 他真心爱恋着爱斯美拉达,并奋不顾身地抢救姑 娘,最后自杀死于姑娘的尸体旁边。作者通过这 个形象展现了自己的善良战胜邪恶、真诚战胜虚 伪、内心的美好战胜外貌的丑陋的理想。
流亡时期(1851-1870)
• 1851 年 因 参 加 政 变 起 义而被驱逐出境。流 落到英国的盖纳西岛。 • 流亡期间坚持与窃国 者拿破伦三世的斗争。 • 完成长篇小说《悲惨 世界》等。
晚年生活与创作(1871-1885)
• 1871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 国战败。雨果回国,呼吁 法国人民起来保卫祖国。 • 1871 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 公社社员惨遭迫害,雨果 公开为公社社员辩护并提 供庇护。 • 1873年发表《九三年》。 • 1883 年发表《历代传说》。 • 1885 年去世。遗体被安葬 在先贤祠。
浪漫主义时期(1822-1851)
• 1827 年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被公认为法国积 极浪漫主义运动宣言书。 • 1830 年领导“欧那尼大战”,与古典主义者展开 面对面交锋。 • 1831年发表《巴黎圣母院》。 • 30-40年代发表小说、诗集多种。 • 1841 年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并被封为法兰西世 袭贵卿。 • 1843 年剧本《卫戍官》演出失败,此后创作中断 近十年。投身政治活动。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小说所有情节 的交汇点。精神超越和人性 压抑的象征。与巴黎的底层 社会“乞丐王国”形成强烈 的对比。作家以浓笔重彩描 绘了它的历史和美学,具有 史诗气魄。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 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 中的“两岱”岛上。始建于116 3年,1345年才最后完成。整 个建筑全部由石头砌成,17世纪 和19世纪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 重新设计修复了两次。
另外,还有一个男人与爱 斯美拉达纠缠。这就是诗人甘果 瓦——一个能编会写,知识丰富的 知识分子。爱斯美拉达出于不让有 才学的诗人无辜丢命的目的表示愿 意与他结婚,而并非爱上他。甘果 瓦虽然知识丰富,却是一个“心灵 本来就是混沌,无决断,且复杂的 人”,如此平庸之辈不可能激发爱 斯美拉达纯洁的爱。就甘果瓦来说, 对爱斯美拉达的救命之恩知而不报, 这就说明这个人无情无义;当爱斯 美拉达受难时还协助敌人陷害救命 恩人,这说明他不但是懦夫,庸人, 还是一个无灵魂无品行的卑鄙恶人, 因此甘果瓦对爱斯美拉达的感情是 一种干瘪的无品行的爱。
围观者
副 主 教 弗 洛 罗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 爱斯美拉达——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是作者理 想的化身,是一个集内心美和外表美于一身的形 象。她美丽善良、天真纯洁、富有同情心,敢于 舍己救人。面对弗洛罗的淫威,她又表现出坚贞 不屈的反抗精神。作者通过她的死揭露了封建专 制的残酷、黑暗和教会的丑恶、伪善,表达了对 善良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和赞美,歌颂了下层人民 对黑暗势力的反抗斗争。
《巴黎圣母院》的美学对照系统
• 第一,场面、情节的鲜明对比。比如草菅人命、任意诬陷 的王室和司法界与深得人心、公正廉明的乞丐王国形成强 烈对比。爱斯美拉达先后几次遇险与得救的曲折过程,悲 剧性结局与开头的喜剧性场面大起大落,交相辉映。 • 第二,环境与人物事件的对照。圣母院建筑与巴黎的图景 和谐而壮丽,庄严而伟大,是“整个人类和人民的巨大工 程”,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壮丽背景的映衬下上演出的却 是阴森可怖、惨绝人寰的悲剧。和谐美丽的环境与人民苦 难悲惨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 的黑暗。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在中国
• 1.故事片断最早见于1903年6月15日《浙江潮》月刊。 • 译者在正文前作有“题解” :“此嚣俄《随见录》 之一,记一贱女子芳梯事者也。……芳梯者,《哀史》 中之一人,生而为无心薄命之贱女子也,复不幸举 一女,阅尽为母之哀,而辗转苦痛于社会之陷阱者 其人也。”末了引出译者的无限感慨:“嗟夫社会 之陷阱兮,莽莽尘球,亚欧同慨,滔滔逝水,来日 方长。” • 2.1903年,苏曼殊译本《惨世界》在《国民日报》 上发表。1907年,第一个单行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 翻译出版,书名为《孤星泪》。 • 3. 1929年,由李丹译、方于校的《社出齐。
雨果
(1802-1885)
1 19世纪欧洲的良心
•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也是法国文学史 上重要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他的一生几乎 跨越了整个19世纪,经历了拿破仑时代、波旁王 朝复辟时期、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时代,文学 生涯长达60年之久。他的著作甚多,遍及文学的 各种体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和 政论等。他的整个作品充满人道主义激情,反映 了19世纪法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动态。
《巴黎圣母院》的主题
• 小说围绕吉普赛少女爱斯 美拉达与四个男人之间的 情感纠葛,体现了作家的 人道主义思想,对压抑人 性的中世纪教会进行了遣 责和批判,对被压迫者和 被损害者表示了深切的怜 悯与同情。
• 这是通过想像和十九世纪的人 道主义的观点的三棱镜反射出 来的过去。——雨果
卡 西 莫 多
爱 斯 美 拉 达
晚年生活与创作(1871-1885)
• 1885年5月22日,雨果因肺 充血在巴黎逝世,法兰西政 府为他举行国葬,两百万人 参加了隆重的葬礼。他被安 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 “先贤祠”。 • 先贤祠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 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 历史名人的圣殿,是埋葬历 代伟人的墓地。安葬着伏尔 泰、卢梭、雨果、左拉和大 仲马等。至2002年,共有70 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 人享有这一殊荣。
《巴黎圣母院》的美学对照系统
• 第三,人物的对比。这是最能体现对照原则的精髓所在, 不仅体现在人物之间的美丑对比,也体现在人物自身外形 与心灵的美丑对比之上。比如爱斯美拉达及喀西莫多这两 个人物形象代表真诚善良和美好人性,与弗洛罗、弗比斯 这两个代表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人物形象形成善与恶 的强烈对比。卡西莫多这个人物身上最典型地体现出美丑 对照原则,他外形畸形丑陋,但具有高尚纯洁的灵魂。作 者成功地广泛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夸张奇特的浪漫主 义典型人物形象。小说以其曲折离奇、紧张生动的情节、 高度夸张的人物形象、神秘而绚烂多彩的社会环境、热烈 奔放的激情、奇特丰富的想象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著名代 表作。 • 小说表现了雨果“爱”与“仁慈”可以改变世界的人道主 义思想,表现了他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也反映 了他对受压迫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巴黎圣母院》智慧美 灵魂丑
加西莫多
外形丑 灵魂美
弗比斯
外形美 灵魂丑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 后,美与丑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 文艺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 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 作。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 了这种对照原则,运用这种原 则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创造 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 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抗 争的画面。作者通过四个男人 与爱斯美拉达的对照及其人物 本身的自我对照,表现四种不 同的爱和作者对真、善、美的 鉴别准则及爱憎态度。
第二是副主教弗洛罗兽欲的爱。 弗洛罗与爱斯美拉达的矛盾是小说的 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他们是对立的 力量。弗洛罗外表道貌岸然,骨子里 却是衣冠禽兽。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美 色垂涎三尺,表现出疯狂的爱恋,但 这是一种兽念,占有。在勾画弗洛罗 的卑劣灵魂时,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 辨证观,一方面写他的灵魂是丑恶的, 品行是卑下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弗洛 罗的兽欲意念的强烈与西方宗教的禁 欲主义分不开,弗洛罗既是施恶者, 也是受恶者。
• 相爱而不能相见的人有千百种虚幻而真实 的东西用来欺骗离愁别恨。……他们能找到 无数神秘的通信方法。他们互送飞鸟的啼 唱、花朵的香味、孩子们的笑声、太阳的 光辉、风的叹息、星的闪光、整个宇宙。 这有什么办不到呢?上帝的整个事业上为 爱服务的。爱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命令大自 然为它传递书信。呵春天,你便是我写给 她的一封信。
•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 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种绝对正确 的人道主义。 •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 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 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 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 间。
Victor Hug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