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护理常规————————————————————————————————作者:————————————————————————————————日期:一、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病情观察:1、意识状态:除意识清醒外,一般将意识障碍分为嗜睡(唤醒后意识清晰)、朦胧(能喊叫,但意识不清)、半昏迷(意识不清,但有疼痛反应)、昏迷(意识不清,反应消失)等几种情况。
2、瞳孔:正常瞳孔直径 2-5mm ,对光反应灵敏。
3、生命体征:重危或手术后患者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
4、头痛、呕吐和视力障碍:此为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要症状。
躁动不安也常是颅内压增高、脑疝发生前的征象。
5、注意肢体活动情况。
临床护理:1、卧位:颅内压增高和颅脑手术后清醒患者,取头高位15-30 度,以利颅脑静脉回流;昏迷患者取半卧位(昏迷体位)或侧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以减少肺炎发生的机会;休克或者取平卧位。
2、呼吸道护理: 1 、多采用半俯卧位或侧卧位。
2 、每 2 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叩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3、及时清除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
4、舌后坠阻塞气道时放置咽部通气管。
3、五官护理:1、口腔护理每日 2 次,预防口腔炎或腮腺炎。
2 、脑脊液鼻漏或耳漏不宜用棉球或纱条紧塞,注意保持鼻腔清洁。
3、眼,昏迷和面神经损伤患者眼睑闭合困难,可每日定时以抗生素眼膏点眼。
4、泌尿系护理:安放留置导尿管时注意无菌操作,每日做2次尿管护理。
5、便秘:应用缓泻剂,如液状石蜡,或用开塞露。
6、防止坠床:意识朦胧和躁动不安患者应加置床挡,酌情应用镇静剂,必要时用保护带或束缚肢体。
7、精神护理: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有精神症状者,防止自伤或伤人。
8、高热、气管切开术、癫痫、褥疮等按照各自护理常规护理。
二、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护理常规1、意识状态意识的改变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是观察脑外伤的主要表现之一。
2、瞳孔瞳孔的变化,可观察到是否有脑疝的形成。
3、体位对颅脑损伤或手术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吸痰及时吸出痰液,还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褥疮的护理要定时为病人翻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经常更换床单、衣服,保持平整、干燥。
6、饮食的护理昏迷三天以上的患者应给予鼻饲。
7、口腔及眼的护理对长期昏迷、鼻饲患者,每天做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眼睑不能闭合的病员,角膜可因干燥而易发溃疡,同时伴有结膜炎,应涂红霉素眼膏保护角膜医学。
8、高热护理主要靠抗生素治疗,辅以物理降温。
9、输液护理输液速度不易过快,否则易引起肺水肿、脑水肿。
质量标准1.患者卧位舒适无并发症。
2.患者或家属了解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及如何护理。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护理常规1、要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2、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30°左右。
3、谢绝探视(2~3周内),保持环境安静,病室避光,不可与病人过多交谈,以保持情绪稳定。
4、对症处理:如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脱水剂、镇痛药物等。
5、为病人做诊疗护理时,应动作轻柔,并尽量少搬动病人。
6、要保持病人排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剂,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7、做好心理护理,卫生宣教工作。
二、质量标准1、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清新。
2、病人情绪稳定,体位舒适无并发症。
3、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
四、气管切开护理常规1、病室内空气保持清新,室内温度保持22度左右,湿度70%以上,要注意气道湿化,气管滴药每2小时一次,每次3-5毫升,雾化吸入每4小时一次,避免痰结痂阻塞。
2、术后病人需要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期测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出血,皮下气肿或发绀等情况。
3、保持患者舒适及颈部舒展的体位。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翻身,叩背,帮助患者排痰,必要时吸痰,做好口腔护理。
5、做好病室内的空气消毒(500㎎/L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
6、气管内套管每日消毒2次,每日更换气管套管外口纱布垫一次(如果有污染随时更换),气管套管外口用盐水纱布遮盖并随时更换。
7、拔管前先试行堵管24-48小时,无呼吸困难可拔管。
质量标准1、室内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患者体位舒适无并发症。
五、外伤性颅内血肿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常规1、术前常规准备。
2、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度,松解衣服,注意保暖。
3、急性期勿搬动病人,躁动病人防止坠床。
4、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5、头部置冰袋,体温高者给予物理降温。
6、尿潴留病人给予留置导尿。
7、保持大便通畅。
8、注意保持床铺平整,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
9、输液速度不不宜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影响颅内压。
二、术后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1.1意识状态分为意识清醒、嗜睡(唤醒后意识清晰)、朦胧(能叫醒但意识不清)、浅昏迷(意识不清但有疼痛反应)、昏迷(意识不清反应消失)。
1.2瞳孔的观察。
1.3生命体征的观察。
1.4头痛、呕吐和视力障碍的观察。
此为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要症状。
1.5肢体活动情况的观察。
2、卧位:颅内压增高和颅脑手术后清醒患者,取头高位15-30度以利于颅脑静脉回流。
昏迷患者取半卧位或侧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休克患者取平卧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雾化吸入。
多半用半卧位或侧卧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4、保持大便通畅。
5、预防各种并发症,防止坠床。
6、营养支持。
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的饮食,不能吞咽者给予鼻饲。
7、心理护理。
质量标准1、患者卧位舒适无并发症。
2、患者或家属了解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及如何护理。
六、颅底骨折护理常规1、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正确的卧位,前颅窝骨折且意识清醒给予半卧位,昏迷者抬高床头30度,患侧卧位;中、后颅窝骨折患侧卧位。
2、加强耳、鼻、呼吸道的护理。
3、饮食护理。
颅底骨折病人的饮食要营养丰富、易消化。
不宜进食刺激性和坚硬、需要用力咀嚼的食物。
要保持大便通畅。
4、病情观察。
观察有无脑损伤和颅内感染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注意病人有无高热、头痛、呕吐、颈强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5、心理护理。
做好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质量标准1、患者卧位舒适无并发症。
2、患者或家属了解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及如何护理。
七、高血压脑出血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常规1、术前常规准备。
2、绝对卧床,床头抬高15度,松解衣服,注意保暖。
3、急性期勿搬动病人,躁动病人防止坠床。
4、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雾化吸入,必要时气管切开。
5、体温高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用药。
6、保持床铺平整,皮肤清洁,预防各种并发症。
7、保持大便通畅。
8、输液速度不不宜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影响颅内压。
二、术后护理常规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雾化吸入,必要时气管切开。
昏迷者给予鼻饲,躁动者防止坠床。
2、绝对卧床,避免搬动。
保持病室内清洁,安静,经常通风换气,减少陪客和探视。
三、预防各种并发症。
1、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床上肢体活动。
2、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血肿腔引流的病人应注意观察引流量、颜色,观察肢体活动情况。
(质量标准)1、患者情绪稳定,饮食及二便正常。
2、患者及家属能够掌握血压的正常值并控制好血压。
3、患者病情稳定能遵医嘱康复及治疗八、昏迷病人护理常规1、生命体征的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
2、瞳孔的观察。
一侧瞳孔散大,多见于单侧脑室积水。
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多为脑疝征兆。
双侧瞳孔扩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
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于正中位是临终表现。
3、意识的观察。
意识状态分为意识清醒、嗜睡(唤醒后意识清晰)、朦胧(能叫醒但意识不清)、浅昏迷(意识不清但有疼痛反应)、昏迷(意识不清反应消失)。
4、防止坠床。
5、预防结膜,角膜炎。
眼睛不能闭合者,给予病人用抗生素眼膏并加盖湿纱布。
6、饮食护理。
应给予病人高热量、易消化流质食物;不能吞咽者给予鼻饲。
保持大便通畅。
7、预防各种并发症。
(1)预防吸入性肺炎。
(2)预防肺部感染和坠积性肺炎。
(3)预防褥疮。
(4)预防泌尿系感染。
8、预防烫伤,使用热水袋温度应低于50度。
质量标准1、患者卧位舒适无并发症。
2、患者或家属了解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及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