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课教案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授课时间授课课时68授课教师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

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

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

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

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一、GNP、GDP与NI(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

其中,3000斤稻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

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

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

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

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三)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NI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为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而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总和。

即:NI=工资+利息+租金+正常利润根据微观经济学所讲的产品价值耗 尽原理,任何产品的总价值,最终会全部转化为各种投入要素的收入,使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加总后等于产品的总价值。

因此,当年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总和就必然等于当年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既GNP=NI.二、GNP 或GDP 的计算方法 GDP (或GNP )有三种计算方法 (一)最终产品法(或支出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额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二)增值法(或附加价值法):附加价值是厂商销售产品所得收益减去从其他厂商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量。

增值法就是将一国经济中的所有厂商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环节所创造的增加值(即附加价值)加总起来形成的价值总和。

这一总和必然等于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例如,在上例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

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增加值=5000-2000=3000(万元); 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增加值=10000-5000=5000(万元); 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增加值=15000-10000=5000(万元)。

各环节的增加值一共为:3000+5000+5000+2000=15000(万元) 增加值等于最终产品价值(三)收入法(或生产要素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项收入相加。

即:NI=工资+利息+地租+正常利润=GNP 或GDP生产要素名称 劳 动 资 本 土 地企业家才能要素报酬形式 工 资利息(利润、股息) 租 金正常利润=NI△3000万△5000万△5000万注意:①这里的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

②利息,在这里指人们向企业提供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股息等。

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而只能当作转移支付。

③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2课时)三、理解GNP(或GDP)概念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GNP(或GO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能计入GNP(或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二)GNP(或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其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即GNP=ΣP*Q.(三)GNP(或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例如: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库存20万美元。

这20万美元产品可以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入当年的GNP。

相反,某企业当年生产100万美元然而却卖掉了120万美元产品,则计入GDP的仍是100万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20万美元而已。

(四)GNP或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1、流量(flow)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2、存量(stock)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如存款余额,库存量等。

(五)GNP或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NP中。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平衡关系(一)总产出总是等于总收入,即GNP(或GDP)=NI总产出是最终产品价值或者说总产出等于新增价值。

在每一个加工环节,要创造出新的价值都需要投入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

这些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了新价值。

由于企业使用要素必须支付代价,劳动者要付工资,使用资本要付利息,使用土地要付租金,这些要素的报酬就等于这些要素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

因而,新价值要转化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二)总产出总是等于总支出,即GNP(或GDP)=AE(Aggregate Expenditure)这是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

购买者有多大支出就意味着消费者有多大需求。

因此,总产出又表示总供给,总支出又表示总需求,从而:总供给=总需求五、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关系(一)国民生产净值NNP(net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净值NNP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磨损掉的厂房、机械设备等资本品的价值以后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即NNP=GNP—折旧(二)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要素所有者个人却不是其要素所创造的全部收入的获得者。

国民收入必须扣除社会保险税,经营利润税和企业当下的利润部分之后才能分到要素所有者手中,所以:PI=NI—社会保险税—经营利润税—企业留利注意:社会保险税和经营利润税均属于直接税,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税收主要是直接税(三)个人可支配收入DI( Disposable Income) DI=PI—个人所得税(四)总税收T(Taxes):仅指直接税 T=社会保险税+经营利润税+个人所得税(五)政府购买支出GP(Government Purchase)政府购买支出GP是政府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六)政府转移支出GT(Government Transfer payments)政府的总开支(用G表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即GP;另一部分是用来救济贫困家庭和支付社会保险费用的资金。

由于这部分资金要流回家庭部门,因此称为政府转移支付,用GT表示。

则G=GP+GT在不同的国家,GT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高低不同,反映一个国家承担的社会保障的责任和义务不同。

(七)净税收NT(net taxes)在实际生活中,政府真正可以拿到的税收为T—GT,我们将政府实际可以支配的税收称为净税收,用NT表示,则NT=T-GT这样如果我们把企业留利忽略不计,则有DI=NI-T+GT=NI-NT=PI-个人所得税+GT(2课时)(八)GNP(GDP)与NI的实际关系NI=GNP—折旧—间接税=NNP—间接税六、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重要变量(一)储蓄、投资和消费1、储蓄S(saving):是指家庭没有用来购买商品、服务和纳税的那一部分收入。

最普遍的家庭储蓄形式是将这部分收入存入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或者购买债券和股票等。

此外,清偿债务在经济学中也被视为储蓄的一种形式,因为这也是没有用于消费和纳税的家庭收入。

清偿债务和其他储蓄形式一样,因为他们都是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

如果厂商归还借款,银行即可将这笔款子重新贷出。

2、投资I(investment):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性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和存货)的支出。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指厂房、机器设备、商业用房及住宅的增加或更新。

存货投资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注意】:西方经济学所讲的投资I是指国内私人投资,政府投资不在这一概念内。

3、消费C(consume):是指家庭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那一部分收入(二)一般价格水平P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在理论分析中,它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用来概括种类繁多的产品价格。

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泛指产品市场上物价的普遍变动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