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贸学院各专业及其它管理类专业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宏观经济学课程组一、课程介绍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核心,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具体来说,它主要研究国民收入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开放经济问题(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平衡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等。
宏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为分析总体宏观经济行为和政府调控经济提供解释和指导。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
宏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经济模型等。
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五、建议使用教材和教材参考书1.张广胜等,《宏观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第1章引言.纽约:麦格鲁一希尔公司,1998 5.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年版6.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诺顿公司,19937.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3版,麦格鲁一希尔公司,19848.尹伯成:《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版;9.张清溪等:《经济学—理论与实际》(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年2 版;10.欧阳明等:《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11.加尔布雷斯等:《宏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2.黎诣远:《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13.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4.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导论(3学时)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性质或内涵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2)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史;(3)掌握和重点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4)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经济学的内涵或本质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内涵或本质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史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一、研究内容1.国民收入问题(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决定)2.失业问题3.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4.通货膨胀问题5.开放经济问题(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平衡问题)6.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二、基本研究方法1.总量分析方法2.边际分析法3.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4.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5.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6.即期分析和跨时期分析的方法7.经济模型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四、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步骤本章教学重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现代宏观经济学采取的三个基本步骤;本章教学方式:板书;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好宏观经济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参考书目:(1)范家骧主编.2003年.宏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宋承先主编.1997年.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武拉平等主编.2004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萨克斯(Sachs,J.)和拉雷恩(Larrain,F.)著(费方域译).1997年.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和沃尔什(Walsh,C.E)著(黄险峰、张帆译).2005年.经济学(上、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萨缪尔森(Samulson,P.A.)和诺德豪斯(N,W.Nordhouse.)著(高鸿业译).1991年.经济学(下册)(第1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本章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涉及哪些基本问题?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实例来说说你对这些研究方法的理解?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流量和存量的区别及国民收入帐户(SNA);(2)理解并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名义量和实际量的区别,了解其它几个国民收入指标;(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和收入法,了解核算的生产法;(4)掌握国民收入的桓等式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流量和存量二、国民收入帐户(SNA)三、国内生产总值1.概念;2.GDP的涵义;3.实际GDP和名义GDP;四、其它几个国民收入指标1.NPI;2.NI;3.PI和PDI;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一、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1.支出法核算的项目;2.用支出法核算GDP;二、收入法1.收入法核算的项目;2.我国用收入法核算GDP;三、生产法四、用GDP度量存在的问题第三节:国民收入的桓等式一、总供给与总需求二、二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投资-储蓄桓等式三、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投资-储蓄桓等式四、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投资-储蓄桓等式五、应注意的问题本章教学重点:(1)国内生产总值(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和收入法(3)国民收入桓等式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GDP度量产出时存在的问题;本章教学方式:板书;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应结合中国实际来讲授本章内容;参考书目:(1)范家骧主编.2003年.宏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王健和李新文主编.2005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武拉平等主编.2004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和沃尔什(Walsh,C.E)著(黄险峰、张帆译).2005年.经济学(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章思考题: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GDP平减指数、中间产品1.如何用支出法核算GDP?为什么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计入GDP?2.如何用收入法核算GDP?3.试述国民经济的桓等式?4.某国经济在1996年和1997年的名义GNP和实际GNP数据如下:单位:10亿美元年份名义GNP 实际GNP1996 1200 10001997 1386 1050(1)1996年的折算指数(2)1997年的折算指数(3)1996-1997年之间的根据GNP折算指数5.假定某国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CD唱机和CD唱片,已知数据如下表所示年份产品产量价格1990 唱机500 40001995 1000 20001990 唱片80000 10.01995 160000 20.0注:Q为数量,P为价格(美元)试计算如下表格:年份名义GDP 实际GDP(1990年美元)GDP平减指数19956.某厂已将积压数年的产品推销出去了,这对当年的GDP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7.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DP,为什么?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1)明白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假设;(2)理解并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3)掌握二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及其计算;(4)掌握乘数原理及各个乘数计算;(5)了解加速数原理及其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应用;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不同(扩展内容)五、几种消费理论(扩展内容)第二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假设二、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三、二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四、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五、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节:乘数原理一、乘数效应二、乘数效应的形成机制三、乘数(一)投资乘数(二)政府购买乘数(三)税收乘数(四)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五)平衡预算乘数(六)对外贸易乘数第四节:加速原理一、加速数二、加速数原理的成因三、乘数—加速数模型本章教学重点:(1)消费函数及边际消费倾向;(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3)乘数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不同; 本章教学方式:板书;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理论内容讲授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计算题的讲解;参考书目:(1)范家骧主编.2003年.宏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王健和李新文主编.2005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武拉平等主编.2004年.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和沃尔什(Walsh,C.E )著(黄险峰、张帆译).2005年.经济学(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章思考题:名词解释:边际消费倾向(MPC )、边际储蓄倾向(MPS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加速数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0? 2.试在一张图上画出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同一均衡收入的两种方法? 3.说明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试进行四部门经济模型中的各种乘数的推导?5.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1000.8,d c y =+投资50(单位: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