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与宽容

理解与宽容

3.1理解与宽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理解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做到理解他人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教学重难点:怎样才能做到理解他人教学方法:常规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材P58 小苏的苦恼学校运动会快要举行了,爱好体育的小苏劲头十足的报名参加好几个项目,他还主动协助体育委员组织同学们训练集体项目。

可是,他的同桌小丁却对别的同学说,小苏多管闲事,他做这些事都是为了出风头。

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果你是小苏,你会怎么做?⑵我们平时同学相处中还发生哪些类似的事情?师:刚才所说的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也常常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困惑,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就像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那样需要我们用理解和宽容去处理。

2、学生自读课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补充,出示自探提示⑴为什么说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⑵什么是理解他人?⑶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解他人?⑷“善解人意”体现了什么态度?二、解疑合探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总结。

⑴为什么说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社会是由千差万别的个人组成的。

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理解,差异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就可能变成无休止的战场。

显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能缺少人与人的沟通、互助、合作。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人渴望的,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必须由理解开始。

⑵什么是理解他人?理解他人,就是超越狭隘的个人经验和好恶,以开放的胸怀去体察他人的处境、感受和想法,从而消除误解与隔阂,造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⑶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解他人?(1)尊重是理解的前提。

当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尊重别人的个性、意愿和选择,我们就能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看法、要求和行为方式。

朋友不赞同你的意见,与你意见有分歧——尊重(人格、个性、意见、选择)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对于威胁自己自我价值的人,人们有强烈的排斥情绪。

卡耐基提醒我们,应该避免指责对方,当发现别人明显的错误时,应用支持别人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

用卡耐基的话说,就是“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别人你比他聪明”否则,会使别人很反感你。

(2)善意使理解成为可能。

只有满怀善意才可能做到设身处地,超越自己的主观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对方的心情,理解对方的行为,明白对方的需要。

同桌的墨水不小心溅到你的衣服——善意(以友好的态度体谅别人的处境和感受。

)除了尊重别人,还要做到与人为善。

理解他人有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成功的方法,那就是“将心比心”,“由此观彼”。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一看世界,看一看问题。

从于获得对他人的理解,对整个社会的理解。

理解,它也是相互的。

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

首先自己必须学会理解别人。

当你埋怨得不到理解时,你是否想过自己有没有做到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比如当你和一个同学发生冲突时,你可能满脑子对他的不满,满脑子都是你的道理,可是,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他,他会怎样想?(3)达到理解需要积极的沟通。

相处中努力做到主动的接近,坦诚的交流,细心的领会。

老师批评你上课不认真,你觉得冤枉——善意、沟通(主动接近;坦诚交流;细心领会。

)如果你不理解你的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做?那么,请你站在老师的角度想一下,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情绪是什么?他的思路是什么?如果你对家长不满、不理解,那么你可以想一想,他的角度到底是什么呢?我爸爸为什么要这样说话,要这样对待我?我妈妈为什么要这样说话,要这样对待我?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下,你就会特别明白。

明白之后,你就获得一点调试彼此关系的智慧⑷“善解人意”体现了什么态度?满怀善意、细心体贴、主动理解他人的态度。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运用拓展1、结合身边的社会现象自编一道习题2、教师编题:⑴要做到理解,首先要尊重。

尊重表现为()A、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B、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选择C、承认人际交往中双方的平等地位D、对他人的一切行动表示认可⑵在中国文化中“善解人意”是一个美好的成语,它体现了满怀善意、细心体贴、主动理解他人的态度。

下列不能体现“善解人意”的行为是()A、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家境贫寒的小王同学捐款治病B、小云经常组织同学们去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C、小易的母亲失业了,心情不好,小易常常安慰妈妈,帮妈妈做家务D、考场上,小李因担心同桌考不好会被其父母责骂,偷偷把答案传给同桌小结学生总结本节收获教师总结(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何不先去理解他人,以尊重和善意积极地去与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会得到自己所渴望和追求的东西,获得交往的快乐!)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宽容精神,学会避免和化解误解与纠纷的技巧,营造和谐人际关系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宽以待人,能将心比心,体谅别人,检讨自我教学重难点:1、重点:怎样才能避免和别人发生纠纷的技巧2、难点:宽容不是纵容要有原则性教学方法:常规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出示或说明图片:弥乐佛。

弥乐佛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一个是肚子大,还有一个就是永远都这么乐呵呵的,他笑什么呢?这么大肚子装的是什么啊?出示对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横批就是:理解宽容“宽容”都是宝盖头,可见都是宝贝。

“宽”下面,是草字头和“见”,也就是说象杂草一样的看法都允许并存。

可是我们往往连一种异见都无法包容,何况更多乎?“容”是两个“人”和一个“口”,就是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不妨求同存异,但我不会不让你没有说话的权利。

所以生活不能没有宽容(板书)2、学生自读课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补充,出示自探提示⑴宽容的含义?⑵宽容有什么重要意义?⑶如何正确理解宽容?⑷怎样培养宽容精神?二、解疑合探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总结。

⑴宽容的含义?宽容,就是以一种谅解和包容的心态和行为去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和志趣,甚至是别人的过错和冒犯,达到人与人的多样化的共处与合作。

⑵宽容有什么重要意义?(1)有宽容才能共处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为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弄得不可开交,写信让张英利用职权摆平这件事。

张英提笔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见了,也主动让出三尺,结果形成了“六尺巷”,一时传为佳话。

有宽容才有相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学会宽容,是我们处世的需要。

“宽以待人”,“宽大为怀”这是中国的古训,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求得更好发展的要求。

如果社会缺乏宽容的精神,人人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怨怨相报之中,社会生活就不会安宁。

(结合宽容和社会进步)(2)有宽容才有创造比如: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时广受非议,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受尽人们的讥讽,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时广受攻击……创造意味着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必须经过探索、实验,免不了错误、失败。

创造者的行为、看法常常显得与众不同,甚至不可思议。

如果人们对这些与众不同者不予以宽容,对他们的实验、失败一味地嘲讽、打击甚至扼杀,那么社会就难以有创造,有进步。

伟大的创造成果需要在充满宽容精神的环境才能发育出来。

(3)宽容才能成就事业。

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呲牙咧嘴的自己。

如果这时老师面对学生的恶作剧大发雷霆然后狠狠批评他,试想结果又会怎样?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道,要学生课后再加加工以画得更神似一些。

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学会宽容,是成就事业的需要。

只有为人宽容,我们才能倾听和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我们的思想才会愈加成熟,才能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恢弘的气度,这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⑶如何正确理解宽容?宽容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张,为了一团和气,一味迎合别人。

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同时,容纳别人合理的意见,和而不同,既维护个人创造性又保持集体合作,是和谐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⑷怎样培养宽容精神?①培养宽容精神需要正确认识自己。

要看到自己的弱点、局限性、对不同意见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扬长避短。

培养宽容精神需要不断求知。

“智者能容”“大度能容”,柏拉图说:“人越愚,越争吵,越发怒”。

宽容是良好修养和高贵品质的体现。

培养宽容精神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

在与人共处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避免争吵和冲突,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

如何来培养自已的宽容精神,芸芸众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要看到自已的弱点,不足,才可能对不同意见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扬长避短,当别人指出你的不是的时候,先不要只想着反驳人家,急着和人家发火,急着去争一个面子,想想他说的是不是对的。

需用要不断求知,“智者能容”越有智慧的人越是胸怀宽广,你看看农村里那些泼妇,他们为什么骂街,有时候还不就是没文化,而且骂来骂去就那几句没水平的话,真正的骂人,那是不能带脏字的。

“人越蠢,越争吵,越发怒”。

宽容良好的气质的表现。

要注意控制自已的情绪。

遇到事情时千万小心你的第一反应,你看,争吵,输了还是赢了,把别人的话击得千疮百孔,但是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

所以,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先听为上。

让对方把话说完,要欢迎不同的意见,还要努力寻求相同之处。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运用拓展1、结合身边的社会现象自编一道习题2、教师编题遇到下列事情该怎么办?(学生回答)教参p1771、对父母如何做到理解与宽容2、面对同学的不是,如何做到理解与宽容3、怎样对待同学的误解最后,时间允许的话看下p61阅读与感悟或布置一些习题。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收获教师总结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