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第一节--痹证
中医内科学--第一节--痹证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 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
“白虎病”;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
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19.07.2020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 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 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 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 痹。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13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 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11
2.内因
(1)劳逸不当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 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 邪乘袭。
(2)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 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如《济生 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 气而成痹也。”
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 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痰浊瘀血与外邪 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 僵硬、变形。痹证日久,影响脏腑功能,津 液失于输布,水湿停聚局部,可致关节肢体 肿胀。
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 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 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 顽固不愈。
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
分。《素问·痹论》日:“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
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
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
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己,复感于邪,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5
源流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
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
此外
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
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
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12
病机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 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 机。
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 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 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 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灵。
痹病的预防调摄要注意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有何主要进展?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3
概念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4
定义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 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 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 于脏。
第一节
痹证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1
学习提纲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2
痹病的定义是什么?
痹病的证候特征有哪些?
痹病的病因主要是什么?
病机特点是什么?痹病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痹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临证配伍要注意哪些 内容?
痹病分哪几个常见证型?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中医内科学
10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的治则;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人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
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7
范围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 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 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 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它如增生 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均可 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
邪,内舍于肺”。并在预后方面指出:“其人脏者死,其留连筋
骨者痛久,其留内科学
6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 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 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8
病因病机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9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 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 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 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9.07.2020
19.07.2020
中医内科学
14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 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
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 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 下鼓,暴上气而喘。”临床常见心烦、惊悸, 动则喘促,甚则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