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痹证(中医内科学)

痹证(中医内科学)


2.肢体经络的病 理特征
经络或因病邪侵犯而受邪,致经络不畅或痹阻不通;或因脏腑被 戕伤,气血阴阳亏虚,经络失养,而岀现经络肢体病证。若风寒湿 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则发为痹证;若因外感或内伤导 致肢体痿弱不用,则发为痿证;若因年老体虚、情志或饮食不节, 或劳倦过度等病因,致气血阴精亏损,或因痰、瘀阻滞经脉,气血 不畅,使筋脉失养,肢体拘急,则发为颤证;若因外感、内伤或外 伤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肾亏腰府失养,则发为腰痛。
3.肢体经络与其 他脏腑的关系
经络在人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沟通内外、 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 系统。经络与脏腑、骨骼、筋脉、肌表等有机相连,既是躯 体各部的联络系统、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 的运动系统,又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 统。
肢体经络病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痹证、痿证、腰痛的诊断要点、辨证论冶。 2.熟悉颤证等病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3.熟悉痹证、痿证、颤证、腰痛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与类证鉴别。
技能要求 1.能够对痹证、痿证、颤证、腰痛等肢体经络病证患者进行辨治处置。 2.能够对肢体经络病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宋代的《圣济总录》补充了热痹的病因病机内容,认为脏 腑内热,复感外邪可致热痹。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 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叶天士对痹久不愈, 邪入于络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 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概述】
概念
肢体经络病证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肢体经络机能 失调,岀现有关病理变化,甚或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 一类疾病。肢体经络病证涉及范围较广,本模块仅就痹证、 痿证、颤证、腰痛进行讨论。
—、肢体经络的生 理病理特点
1.肢体经络的生理 功能与特点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的躯体。四肢主要由五体(即皮、肉、筋、 脉、骨)组成,而五体由五脏所主,赖五脏精血之濡养,故 四肢与五脏关系密切,其中脾与四肢的关系尤为密切,全身 主要经脉均循行、分布于四肢,故《灵枢.海论》曰:“经脉 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概述】
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 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
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 脏腑。
历史沿革
《内经》不仅提岀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 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做了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痹 论》指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 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内经》 又有五痹之分,即骨、筋、脉、肌、皮痹。
肢体经络病证,可概括为邪犯经络、经络空虚、瘀血阻络等证候。
(2)辨病因
可根据发病缓急、病史、证候:表现特点(或疼痛性质)、兼症等方面加以 辨别。
如痹证:若肢体关节以游走性疼痛为主,或伴伤风表证者,多为风邪偏 盛之风痹;若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得温则减,遇寒加剧,伴寒象者,多 系寒邪偏盛之痛痹;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重着,乃为湿邪偏盛之着痹; 若关节红肿热痛,或兼发热烦渴者,则为风湿热壅盛之热痹。另外,风、 寒、湿、热痹均属新病或初病,病程较短。若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剧痛, 痛处固定,或僵硬变形,或麻木肿胀,难以屈伸,舌偏紫暗或有瘀斑、 苔白腻,多为痰瘀互结。
(2)注意整体调摄
慎起居,适寒温,据病情适当活动和采用外治法,不仅是护 理的重要措施,也为防病治病及康复所必须。
痹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痹证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痹证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痹证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痹证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冶。 2.能够熟练地为痹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又如腰痛:若发病急,表现为冷痛、重痛,阴雨天加剧,常伴外 感症状者,多属外感寒湿腰痛;若起病缓,表现为隐痛、酸痛、坠 痛、悠痛,劳累后加剧,常伴有肾虚等脏腑虚损症状者,多属内伤 腰痛;若有跌仆闪挫等外伤病史,腰痛突然发作,痛势剧烈,呈刺 痛、胀痛,不能转侧、俯仰,伴瘀阻之象,多属瘀血腰痛。
(3)辨病变脏腑(病位):伴咳嗽、咽痛者,多与肺相关;伴食少纳 呆、腹胀便澹者,多与脾相关;伴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 月经不调者,多与肾相关。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组织、四肢百骸,沟 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 动的网络系统,因此,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 外、运行气血濡养全身、传导感应与协调平衡等生理功能, 如《灵枢.本脏》云:“经脉者,可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即指岀了经络的部分生理作用。经络与肢体 在生理上均以通利为顺。
案例导入
李某,男,31岁。2007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夏天吹空调后岀现右侧肩胛及右臂走窜疼痛2月余,左
膝关节痛,遇风加重,夜间痛甚,不能转侧。X线片无异常; 抗“0”和类风湿因子阴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迟。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二、肢体经络病证 的辨治要点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肢体经络病证有虚实之分,临床辨证应首辨虚实。一般而言,新 病多实,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以气、血、肝肾亏虚为主导致者多 虚,以风、寒、湿、热、痰、瘀为主所致者多实。凡起病急、发展 快、病程短者,病多属实;凡起病缓、发展慢、病史较长,或因七 情内伤、房事过度、久病耗损所致者,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虚实 夹杂者,当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

2.治疗要点
(1)以通经活络为大法
即所谓“通”法:盖通之之法,各有不同。根据虚实以通之, 虚则补益,助之使通;实则去其阻滞,泻之使通,亦通法也。 虚证宜益气养血、培补肝肾,根据虚之所在,或健脾益气, 或气血双补,或滋阴清热,或补益肝肾;实证宜祛邪通络, 根据感邪的不同,分别予以祛风散寒、疏风清热、清热除湿, 或化痰行瘀、活血通络。虚实夹杂,当权衡主次,攻补兼施。 临床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善用“通”。
相关主题